客观日本

DNA能感应光与磁场?广岛大学等提出生物新型光磁感应机制

2025年08月13日 生物医药

广岛大学WPI可持续发展手性扭结超材料研究中心(WPI―SKCM2)的冈芳美特任助教与井上克也教授的研究团队,与德国阿尔伯特-路德维希-弗赖堡大学、埼玉大学、分子科学研究所组成的联合研究团队发现,对DNA与生物体内存在的黄素色素之间照射蓝光时发生的反应,会受到比市售磁疗仪更弱的弱磁场影响。此次研究揭示了此前被忽视的生物体内可能存在的DNA光磁感应机制,该研究有望加深对生物所具有的感应能力的理解,以及生活环境中的光和磁场对健康与衰老等带来的影响的理解。相关研究成果已发表在《Communications Chemistry》上。

title

图1.对黄素连接DNA照射蓝光时,通过电子转移反应形成由黄素(Fl)自由基与鸟嘌呤(G)自由基构成的自由基对示意图。(图片出自广岛大学新闻稿)

在自然界中,有关光受体蛋白隐花色素作为候鸟等生物的磁罗盘发挥作用、感应地磁方向的假说广受认可。其机制被推测为:当隐花色素中吸收蓝光的色素——黄素腺嘌呤二核苷酸(FAD)被光激发时,会与附近存在的氨基酸色氨酸(Trp)发生电子转移反应,由此产生的反应中间体——自由基对,可通过磁场引起的反应效率差异被检测到。

另一方面,此前还有报道指出,本应仅通过吸收紫外线才会发生的DNA氧化损伤,在黄素色素的介导下,也能在可见光区域(蓝光)发生。作为其推定的初期中间体,被认为是DNA碱基中最易被氧化的鸟嘌呤(G)的G自由基阳离子。此前,对于DNA的G碱基与黄素色素结合所发生的反应,弱磁场对其产生的影响几乎未受到关注。

研究表明,蛋白质隐花色素感应微弱磁场(地磁场)的机制,可能由蓝光激发电子转移反应同步形成的FAD自由基与Trp自由基构成的自旋关联自由基对所介导的。

研究团队使用连接了黄素的单链DNA及双链DNA寡聚物,通过时间分辨电子自旋共振光谱法,直接观测到蓝光激发的电子转移反应会形成由黄素(Fl)自由基与鸟嘌呤(G)自由基组成的长寿命自旋相关自由基对。通过瞬态吸收光谱法及其磁场效应(无磁场环境与有磁场环境下生成物产量变化的比例)的反应机制评估显示,与隐花色素中通过单重态前驱体生成自由基对的报告不同,黄素连接DNA寡聚物中存在通过三重态前驱体生成自由基对的情况。此次发现的黄素连接DNA寡聚物的自由基对具有微秒级寿命(满足作为中间体进行磁感应所需的时间),且在室温下也具有显著的磁场效应(与无磁场环境相比,28mT磁场环境下生成物产量增加65%),这一发现有望加深对生物磁感应机制的理解。

此次的成果有望加深对生物所具有的感应能力的理解,以及生活环境中的光和磁场对健康与衰老等带来的影响的理解。特别是此次研究人员关注的DNA的G自由基阳离子是DNA氧化损伤的初期中间体,据称与人类健康和疾病存在密切关联,因此有望应用于健康护理与抗衰老等领域。此外,与修复DNA损伤的蛋白——光裂合酶的协同反应等也备受关注。

原文:《科学新闻》
翻译:JST客观日本编辑部

【论文信息】
期刊:Communications Chemistry 2025, 8, Article number: 203
论文:Direct observation of long-lived radical pair between flavin and guanine in single- and double-stranded DNA-oligomers
DOI:10.1038/s42004-025-01596-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