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观日本

大和总研报告:日本应积极接纳外国人,有助于缓解人口减少

2025年08月08日 经济・社会

日本的大和总研日前发布的一份报告指出,新冠疫情后,日本所有都道府县的外国人数量均出现增长,外国人不仅补充了劳动力不足,更有效地缓解了地方人口的下降。各都道府县人口中外国人占比最高的是东京都,为5.0%,相当于每20人中就有1名外国人。排名前十的府县均超过3.0%,显示出外国人作为社区成员的存在感日益增强。从就业领域来看,制造业吸纳的外国人劳动者最多,而过去八年增长率最高的行业是“医疗、福祉”(增长6.7倍)和“建筑业”(增长4.3倍)。

title

日本厚生劳动省2024年6月公布的《令和6年(2024年)人口动态统计月报年计(概数)概况》显示,截至2024年10月1日,日本总人口为1亿2380万2000人,较上年减少55万人,连续14年下降。从各都道府县来看,仅东京都(较上年增0.66%)和埼玉县(增0.01%)实现人口增长。同时自去年开始秋田县(减1.87%)等18个县人口降幅超过1%。

总人口中,日本人为1亿2029万6000人,同比减少89.8万人,减幅连续13年扩大。总人口降幅小于日本人降幅的关键原因在于,社会增减(注:国内迁移与国际迁移净值之和)实现了34万人的净增长,且连续3年保持增势。具体而言,日本人在47个都道府县合计减少2000人,而外国人增长34.2万人(连续三年增加),有效缓冲了总人口的下降。

东京以外道府县的人口连续三年减少

大和总研7月24日发布了由管理咨询部岩田丰一郎主任顾问撰写的报告《疫情后地区人口动态:外国人对地区人口动态的影响》,该报告将2021年10月至2024年9月期间3年间的人口增减比例分为自然增减和社会增减两部分,以分析疫情后的人口变化趋势。

报告显示,“除东京都外所有道府县人口均出现下降”;“主要原因是日本人的自然减少(死亡多于出生)”;“日本人社会增减呈正增长的仅限首都圈、大阪府和福冈县”;“全部都道府县的外国人社会增减均为人口增长因素,且主要受国际出入境迁移净值驱动,国内跨县迁移影响微弱”。

东京都人口5%为外国人

关于各都道府县外国人占总人口的比例,日本总务省公布的《人口估算(截至2024年10月1日)》中的数据显示,东京都在所有地区中最高,为5.0%,第10位的京都府也超过了3.0%,占比已达到不容忽视的水平。前十名中除大都市圈外,还包含关东北部的群马县与茨城县。而末十位均为地方县,最高占比仅1.1%,外国人存在感明显偏低。

title

(摘自大和总研《疫情后地区人口动态:外国人对地区人口动态的影响》)

制造业是外国人最大的就业领域

在外国人劳动者占比前十的地区,其就业分布如何呢?岩田顾问基于日本厚生劳动省的《外国人雇用状况》的申报汇总(2024年10月末)指出,除东京外,制造业占比最高,最为突出的是岐阜县48.9%、三重县43.1%、爱知县39.9%。排在前十的地区均为制造业重镇。尤其是爱知、群马、静冈等县,以汽车为代表的“运输机械器具制造业”产业规模较大的地区,这些行业被认为是构成外国人主要就业的领域。

东京都则以“住宿和餐饮服务业”(20.1%)居首,“批发及零售业”(16.8%)次之。这两大行业在大阪府、京都府的占比同样高于其他地区,体现出大都市特征。值得注意的是,东京都的“信息通信业”占比达12.4%,显著领先于日本其他地区。

title

(摘自大和总研《疫情后地区人口动态:外国人对地区人口动态的影响》)

“医疗与福祉”八年激增6.7倍

那么,未来哪些产业将更需要外国劳动者?岩田顾问重点关注的是2016年与2024年各产业外国人劳动者数量的变化数据。在这8年里,日本的外国人劳动者总数从约108万人增至约230万人,增长约2.1倍。其中尤为显著的是“医疗与福祉”行业增长约6.7倍,“建筑业”增长约4.3倍。岩田顾问对此做出预测:“这两个行业针对人手短缺问题正在加速雇用外国人。此外,这两大产业的规模在大都市圈占比巨大,加之未来大都市圈人口老龄化将全面加剧,基础设施老化问题也在持续深化。由此可以推测,今后这两个产业对外国劳动者的需求仍将以大都市圈为中心持续扩大。”

title

(摘自大和总研《疫情后地区人口动态:外国人对地区人口动态的影响》)

越南、中国、菲律宾占外国劳动者的半数以上

对于人口减少和少子高龄化日益加剧的日本社会,今后外国劳动者发挥的作用预计将愈发重要。现在,外国劳动者的来自哪国及以何种方式为日本社会贡献?根据厚生劳动省《外国人雇用状況》的申报汇总(2024年10月末数据),截至2024年10月1日,日本外国劳动者总数达230万2587人,较上年增长12.4%。其中越南籍以57万708人(占比24.8%)居首位,其次为中国籍40万8805人(17.8%)、菲律宾籍24万5565人(10.7%),三国合计占总体的半数以上。增幅最多的国家依次是缅甸11万4618人(同比增61.0%)、印度尼西亚16万9539人(增39.5%)、斯里兰卡3万9136人(增33.7%)。

根据在留资格的类别可以看出就业形态。“专业/技术领域在留资格”以71万8812人(31.2%)居首,涵盖具备理学、工学、其他自然科学以及法律学、经济学、社会学、其他人文科学领域学历资质者,从事机械工程师、系统工程师、企划、营业、经理等事务职以及语言教师、翻译、设计师等职业。其次是“身份类在留资格”,有62万9117人(27.3%),包含“永住者”、“日本人配偶等”、“永住者配偶等”、“定住者”四类,其就业不受限制,可在日本自由工作。排在第三的是“技能实习在留资格”,有47万725人(20.4%)。技能实习制度的初衷是通过在日本学习技能,回国后在母国运用这些技能,以培养发展中国家的人才。而实际上该制度被用作缓解日本劳动力短缺的劳动力来源,这种现实与初衷的偏差引发了广泛关注。因此日本政府已决定在2027年废止该制度,并将其改为“培育就业制度”。

从上述现状来看,外国人在日本社会的作用今后很可能越来越重要。特别是大都市圈已聚居大量同国籍群体,从劳动力需求和生活环境两方面来看,预计未来外国人的增长仍将以大都市圈为中心。可以预见,外国人不仅作为劳动力,更将以社区消费者的身份,成为企业期待的新客户群体。岩田顾问在阐明这一观点后,对地方政府提出了以下愿景。

“与大都市圈不同,今后地方通过雇佣外国人来确保劳动力和人口仍旧困难。因此,必须比以往更注重集聚效应。亟需通过居住区域、产业布局及配套基础设施的集约化发展实现规模扩张,从而提升效率和便利性。若能强化县厅所在地等地方核心城市的集聚功能并扩大城市规模,不仅能抑制日本国内人口外流,更能增强对外国人的吸引力,使其成为理想的工作生活城市。”

关于外国人才的其他报告

关于外国人才,此前日本就有呼声主张应尽快采取更积极的对策。第一生命经济研究所首席经济学家永滨利广在去年8月发布的题为《破除“外国人不愿赴低薪日本工作”之误解——在日外国人创新高,新兴国家适度追赶反促增长》报告中提出以下建议。

“为吸引外国人才,日本应尽快完善相关支援体系。韩国已在全国设立超过200多处多元文化家庭支援中心。扩大招收需要适应日语及文化过渡期的留学生群体亦是有效手段。但劳动政策研究研修机构的问卷调查显示,留学生对日本僵化的招聘制度普遍存在不满。因此日本必须突破仅依赖应届生统一录用的模式,通过官民协作扩充支持灵活招聘时间与流程的公共制度。此外,为防止外国人才过度集中于东京,助力地方振兴,值得探讨在地方设立特别经济区以积极引进外国人才的方案。"

日文:小岩井忠道(科学记者)
翻译:JST客观日本编辑部

【相关数据】
大和总研报告:《疫情后地区人口动态:外国人对地区人口动态的影响》
日本总务省:人口统计(截至2024年10月1日)全国:年龄(各岁)、按性别划分的人口 ・ 都道府县:年龄(5岁年龄组)、按性别划分的人口
日本厚生劳动省:《外国人雇用状况》申报情况汇总(截至2024年10月末)

【相关报道】
2025年06月25日 【NISTEP调查】日本攻读博士的学生能力下降,研究人员与管理者的危机感深刻
2024年09月04日 日本其实是永住型移民接收国,与新兴国家GDP的差距缩小反而促进了劳动移民
2024年07月08日 日本文科省研究所调查:33%的外国博士留学生希望长期留在日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