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文部科学省编纂了题为《与白皮书共同回顾科学技术与创新政策历程——科学技术基本法制定30周年与未来的科学技术与创新》的令和7年(2025)版的《科学技术与创新白皮书》,并已获得日本政府内阁会议的批准。今年正值战后80周年以及1995年《科学技术基本法》颁布30周年,白皮书回顾了日本相关政策的历史历程。
公历 | 和历 | 名称 |
1945~55 | 昭和20~30 | 为战后生活重建和经济复兴服务的科学技术受到重视的时代 |
1956~70 | 昭和31~45 | 为缩小技术差距和实现高速经济增长,科学技术获得发展的时代 |
1971~80 | 昭和46~55 | 需要纠正伴随经济成长产生的扭曲,实现与世界局势协调的科学技术时代 |
1981~94 | 昭和56~平成6 | 以贸易摩擦和日元升值为背景,社会日益重视创造性科学技术的时代 |
1995~2000 | 平成7~12 | 以实现“科技立国”为目标,制定《科学技术基本法》的时代 |
2001~12 | 平成13~24 | 推进省厅重组与科学技术政策战略性重点化的时代 |
2013~現在 | 平成25~现在 | 将科学技术与创新定位为经济增长与国家战略支柱的时代 |
白皮书独自整理的时代划分与名称(客观日本编辑部翻译自令和7年版《科学技术与创新白皮书》)
白皮书按照惯例由两部构成,已于6月13日获内阁批准。第1部是每年都会以不同视角推出的特集,继令和5年(2023年)版特集介绍源自地方社会的科学技术与创新案例、令和6年(2024年)版特集聚焦人工智能(AI)之后,今年汇总了日本科学技术政策轨迹及其当时的社会形势背景与研究成果。白皮书将战后80年划分为了7个时期,虽然划分及名称“难以简单界定,但从俯瞰的视角出发,在历年的白皮书的基础上进行了独自梳理”。同时,对于即将于下一年度启动制定的第7期科学技术与创新基本计划,白皮书也提示了相关课题。
复兴、成长、摩擦——受到重视的科学技术
第1部第1章回顾了1945年战争结束至科学技术基本法制定前的历程。
1945~1955年,面向生活重建和经济复兴的科学技术受到重视。联合国军总司令部(GHQ)解散了作为战时技术动员的核心机构——内阁技术院,禁止原子能、航空等领域的研究。其间设立了日本学术会议、科学技术行政协议会、工业技术厅(现产业技术综合研究所)等机构。1949年,汤川秀树成为首位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日本人。1952年,《旧金山和约》生效,日本恢复主权后,GHQ禁止的研究陆续解禁。原子能和平利用的热潮兴起,“铅笔”火箭实验也随之展开。
1956~1970年间,为消除技术差距、实现高度经济增长,科学技术不断发展。1956年,设立了科学技术厅。同时,通过设立科学技术会议、日本科学技术信息中心(现科学技术振兴机构=JST)、理化学研究所重建等举措,推动了日本科学技术的振兴。1961年度起,为响应为期10年的“国民收入倍增计划”,科学技术会议汇总了建议,提出加大理工人才培养和研发力度。并于1958年,创刊了科学技术白皮书(2021年起更名为科学技术与创新白皮书)。
1971~1980年,为了纠正伴随经济增长产生的扭曲,提出了发展顺应国际局势的科学技术的目标。重视公害对策以及石油危机背景下的替代能源研发。在电子技术与生命科学领域也取得了长足进展。海洋开发方面的举措不断推进,同时也启动了地震预测的研究。
1981~1994年,在贸易摩擦与日元升值等背景下,创造性科学技术受到重视。伴随着与美国等国家的摩擦加剧,半导体、计算机、宇宙航空等领域被征收制裁关税。在“日本依靠他国基础研究成果实现经济增长”的“基础研究搭便车论”等批判背景下,1981年被定位为“科技立国元年”,开始大力推进基础性、先导性研究。1986年,首次在内阁会议上决定了后来与基本计划相关的科学技术政策大纲。
1985年,在茨城县举办了国际科学技术博览会(筑波科技博览会)。日本政府决定参与国际空间站(ISS)计划和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计划等大规模国际项目。推进癌症研究和地球环境问题的应对,同时提高了原子能和宇宙领域的国产技术。
基本法制定、选择与集中、事业甄别——议论升温

令和7年版科学技术与创新白皮书封面(供图:文部科学省)
第2章追溯了《科学技术基本法》颁布至今的30年发展历程。
1995~2000年是为实现科技创造立国而制定基本法的时代。基于重视基础研究、摆脱发达国家追随模式的共识,1995年制定了基本法。次年,首次制定《科学技术基本计划》(2021年第6期起更名为《科学技术与创新基本计划》),提出通过任期制提高科研人员的流动性、支援博士后(博士研究员)等举措。还提出了政府研发投资的目标金额。另一方面,1995年接连发生了阪神·淡路大地震、东京地铁沙林毒气事件、文殊快中子增殖原型堆钠泄漏事故等动摇了社会对科学技术的信任。
此外,围绕脑死亡与克隆羊议题,有关生命伦理的争议高涨。在环境问题上,1997年通过的《京都议定书》了规定发达国家温室气体减排目标。另外,通过斯巴鲁望远镜(美国夏威夷)的观测、旧神冈探测器及超级神冈探测器(均位于岐阜县)中微子实验等也取得了重要成果。大学和企业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的举措也在不断推进。
2001~2012年,日本各省厅重组和政策的战略性重点化不断推进。2001年各省厅重组中,诞生了内阁府以及由文部省与科学技术厅合并组建的文部科学省。除设立科学技术政策担当大臣外,废除了科学技术会议,设立了综合科学技术会议(CSTP)。2001年以后,国立研究机构等改为独立行政法人。2004年,国立大学和大学共同利用机构实现法人化。
2001年制定的第2期基本计划将生命科学、信息通信、环境、纳米技术与材料确立为4大重点领域,力求实现选择与集中。2006年的第3期基本计划进一步深化领域内的重点,“创新”一词首次出现。在知识产权与宇宙、海洋开发3大领域构建了政府一体化的推进体制。
2009年政权更迭后,于2011年制定的第4期基本计划中定义了“科学技术创新”。在“事业甄别”中,对许多科学技术相关事业做出了暂缓列入预算或大幅缩减的判断,关于科学技术的应有状态和问责机制的议论不断升温。
2011年东日本大地震促使人们重新审视自然的威力与科学技术的影响。小行星探测器“隼鸟”返回、人类基因组解码完成、人工多能干细胞(iPS细胞)制备等成果相继涌现。
迈向追求安全安心与多元幸福的社会
自2013年至今,科学技术与创新被定位为经济增长和国家战略的支柱。2012年政权更迭后,以2013年1月时任首相安倍晋三的施政演说为契机,科学技术与创新政策成为增长战略的支柱之一。同年,首次制定《科学技术创新综合战略》。2018年以后,将其作为综合创新战略,定位为基本计划的年度执行计划。
2014年,CSTP改组为综合科学技术与创新会议(CSTI)。2018年,设立了综合创新战略推进会议用作协调与创新相关的CSTI等7个会议等的框架。
2016年制定的第5期基本计划中,提出了“社会5.0”这一虚拟与现实得空间高度融合的以人为本的社会构想。2021年制定的现行第6期基本计划深化了这一构想,旨在确保国民的安全与安心,构建每个人都能实现多样幸福的社会。基于运用包括人文与社会科学在内的“综合知识”的思路,对基本法进行了正式修改,2021年施行《科学技术与创新基本法》。同时实施了国立研究开发法人制度、创设10万亿日元规模的大学基金、决定“地区核心和特色研究型大学的综合振兴方案”等举措。
针对全球大流行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症防控对策、旨在实现整体温室气体排放为零的碳中和举措以及顺应时代变化的半导体、AI、量子技术等领域的研究均取得了进展。另一方面,STAP细胞等研究造假问题也引发关注,为此制定了相关指南等对策。
基本法制定30年,课题堆积如山——面向第7期基本计划的制定
第3章提出了当前的重要课题。基本法制定时被视为课题的基础研究能力自2000年代中期以后被指出现下降趋势。青年研究人员的科研环境未见根本改善,研究辅助人才也持续减少。研究基础设施的老化等也成为问题。在主要国家持续增加研发投入的背景下,日本大学部门的研发经费增长长期处于停滞状态。
国立大学运营费交付金自法人化以来减少了1600多亿日元,物价高涨等因素加剧了高校的财源紧缩。另一方面,企业和财团法人等对基础研究的投资和捐赠的比重提升,大学的基金运用也在增加。财源多样化成为关键。
白皮书指出还需要应对国内外形势的变化。以基础研究为基础创办的初创企业发展迟缓,亟须阶段性扶持与协作的推进等。同时白皮书还强调需要敏锐捕捉最尖端科学技术的征兆和动向。
白皮书建议推动日本研究人员参与人才跨国流动的“国际人才环流”及国际研究社群,增强海外优秀人才赴日研究的吸引力等。同时指出,随着研究的国际化和开放化,要预防重要技术信息等泄露的风险。因此,要求确保研究诚信(健全性、公正性)及防范外部不当影响的研究安全保障。
针对明年启动的第7期基本计划的制定,CSTI专门调查会已展开研讨,议题包括:“强化国家根基的研究能力与人才培养”、“提高引领社会变革的创新力”、“与经济安全保障的协同”。
第2部汇总了政府上一年度为振兴科学技术与创新所采取的举措。还设置了“阪神·淡路大地震30周年:超级计算机在阪神地区防灾减灾与城市建设中的贡献”“实现防卫领域创新的举措”“日本科学未来馆的多层次科学技术传播活动”等专栏。扉页以年表形式分块展现了科学技术与创新的历程和未来。

扉页。描绘了科学技术与创新的历程和未来展望(供图:文部科学省)
原文:JST Science Portal 编辑部
翻译:JST客观日本编辑部
【相关链接】
文部科学省 科学技术与创新白皮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