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心”为至尊的日本宗教观(1)

其他  2011年10月30日  

生活的经验告诉我们,让别人理解自己并非易事。更多的时候会产生误解,别人理解的跟我们想的总有偏差,有时候甚至会发生争吵、拔剑相向。

情人之间因为感情问题的争吵想来是不会对世界有什么影响的,但是如果这种误解和争吵提升到国家与国家、民族与民族、宗教与宗教层面的话,问题就变得严重了。经常有人指出,现代在世界上肆虐的恐怖主义,其根本的因素就在于对各种复杂交织的情况缺乏相互理解。

相互理解最快的途径,便是要首先自我理解。这里说的理解,是重新从客观的角度审视自己,看起来很简单,其实是最难的。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人总会不自觉地偏袒自己。人们谁都有爱己之心,无法像评价他人一样冷静地评价自己。由爱己之心发展而来的是爱乡之心、爱校之心、爱公司之心、爱国之心等等。这是人之常情,没有这种感情的人反而是有缺陷的。但是,世间的法则是,如果爱己之心太强烈的话,会带来相反的效果。盲目的爱己之心每每到最后反而会伤害自己。

日本人自己并不理解自己,因此,也无法让外国人理解自己。其中一个代表性的例子,就是日本的宗教观。

生下来的时候去神社参拜,结婚典礼在基督教教堂举行,死了之后被埋在祖先代代长眠的寺院墓地里。这样的日本人很多吧,这些人的宗教究竟是哪种呢?

当被人问起“你的宗教信仰是什么”的时候,回答“我不信任何一种特别的宗教”,这样的日本人,是不是可以称作无神论者呢?

所谓宗教,是以超越人类的绝对存在为前提,以对死后世界的抽象描述理念作教义,以教团为宣扬教义组织的一种存在。如果这样理解的话,现在皈依某种宗教的人是非常有限的吧。

那么,该如何考虑日本人的宗教呢?

下面介绍一下江户时代三位思想家的宗教观。

第一位是石田梅岩(1685-1744年),宣扬“心学”思想的人。梅岩说:“儒教和佛教都是打磨内心的工具。因此,只要是能磨练内心,并不一定要拘泥于这两种宗教”。他认为儒教和佛教都是一种“研磨工具”。

第二位是富永仲基(1715-1746年),他是大阪一家酱油店老板的长子,虽然不幸早逝,却是一位给我们留下了独创思想的大天才。仲基说:“佛教是印度的宗教,儒教是中国的宗教。还有神道是日本的宗教,但是这些都不是活着的宗教。现在我们要走的道路可以说就是诚实的道路”。他否定了宗教的普遍性,并且将宗教还原到伦理道德的世界。

第三位是山片蟠桃(1748-1821年),他是大阪的一位商家掌柜,当时不仅在经济界大为活跃,还传播了他的合理主义思想。蟠桃认为“神与佛都是不存在的。天堂和地狱也是不存在的。因此,不会因为你相信哪个神灵就有什么好处,相信神灵只是徒劳”。话说到这里,蟠桃可以说是一位彻底的无神论者了吧。

虽然这三位思想家思想各不相同,但是从他们的主张中,我们可以对日本人眼中的宗教有所了解。

至少,我们不是住在信仰唯一绝对神的一神论世界。相对于宗教的教义内容,我们更把重心放在它的伦理层面,依靠宗教来洗练内心,使自己奋发向上。如果非要说日本宗教的至尊是什么的话,可以说就是内心,即人们的本心吧。

正因如此,日本人对很多问题的处理上都采用了自己独特的方式。但是如果日本人的宗教观是上面所讲的那样,该如何让其它国家的人,特别是一神论国家的人们理解呢,这又是一个难题。而且,并不会因为皈依这些宗教,人们就变得会客观审视自己的。

许多日本年轻人在教堂里举行婚礼,而生了孩子则去神社祈求幸福。

许多日本年轻人在教堂里举行婚礼,而生了孩子则去神社祈求幸福。

文/舩桥晴雄(历史学家、Sirius Institute 公司董事长)

相关阅读

分享

关于作者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