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观日本

北川进等8人荣获2025年日本政府颁发的文化勋章

2025年11月05日 科学・技术奖

日本政府于10月17日决定,将今年的文化勋章授予获得诺贝尔化学奖的京都大学理事、副校长、特别教授北川进(同时授予“文化功劳者”称号)、长期引领日本心血管外科领域的国立研究开发法人国立循环器病研究中心名誉总长川岛康生、开发路易斯酸催化剂的中部大学卓越教授山本尚等8人。除此之外,文化勋章获得者还包括歌舞伎演员片冈仁左卫门(81岁)、服装设计师小筱顺子(86岁)、前职业棒球选手兼体育振兴推动者王贞治(85岁)、美术评论家辻惟雄(93岁)。本文将主要介绍8人中学术类授勋者的主要成就。

“文化功劳者”称号由制定高耐压晶体管模型国际标准的广岛大学特任教授三浦道子等21人获得。文化勋章的颁授仪式于11月3日“文化日”在皇居举行,文化功劳者的表彰仪式于11月4日在东京大仓酒店(The Okura Tokyo)举行。

开发先天性心脏病的手术方法

◇川岛康生(95岁)国立研究开发法人国立循环器病研究中心名誉总长

title

川岛先生的最大功绩是开发出了针对先天性心脏病的革命性手术方法。尤其是以他名字命名的“川岛术式”,针对Taussig-Bing畸形、伴有奇静脉或半奇静脉回流异常的全心内膜垫缺损等复杂心脏畸形,全球率先提出了解决方案,获得了国际认可。在体外循环安全性提升的相关研究方面,他发表了有关采用人工心肺装置确定适宜灌注流量的论文,飞跃性地提升了心脏手术的安全性和精度。

川岛先生在器官保存领域,开发出了全球独一无二的长期保存方法,为临床应用做出了贡献。这些心脏外科手术及心脏移植的重大成就已通过300余篇英文论文,向世界公开了其学术成果。

此外,他曾致力于心脏移植医疗的确立。针对日本存在诸多伦理及法律课题、处于停滞状态的心脏移植重启事宜,他从临床与制度两个方面积极推动,为医疗界的信任恢复及制度完善做出了贡献。

作为教授,川岛先生在培养后辈方面也获得高度评价。例如,此前他不仅在日本国内,更在海外培养出大学教授或主要医疗机构指导者70余人。其门下弟子不仅有许多心血管外科医生,更有很多人作为基础研究学者大放异彩,故而他作为医学教育的指导者亦深受敬重。

细孔材料吸附大量气体

◇北川进(74岁)京都大学理事・副校长・特别教授

title

北川教授利用金属离子与有机化合物通过自组装产生的键合反应(配位键),开发出一种内部拥有无数纳米尺寸规则细孔的新型多孔材料(多孔配位聚合物)。他于1997年在全球首次证实,此类材料的细孔中可大量吸收气体;以此为契机,利用各种多孔配位聚合物大量吸附氢气及天然气的研究在全球范围内得以广泛开展。他的研究成果颠覆了“配位聚合物相较于无机物质地更脆弱,不适宜作为固体反应场所”的定论,带动全球范围内众多研究者参与其中,开创了新的研究潮流。多孔配位聚合物亦被称为金属-有机框架材料(MOF),如今已发展成为全球最受瞩目的研究领域之一。

此外,他的研究成果超越现有多孔材料(沸石、活性炭等)的特性与功能,大幅拓展了多孔配位聚合物的学术与产业价值,并创立了名为“配位空间化学”的先驱性领域。这一学术领域不仅催生了向吸附、储存、分离及催化材料等方向发展的应用领域,更广泛波及物理、生物等领域,受到广泛关注。

创立“妖怪文化研究”新领域

◇小松和彦(78岁)大学共同利用机关法人人间文化研究机构 国际日本文化研究中心名誉教授

title

小松教授最显著的功绩,在于阐明了日本文化史中“妖怪”角色的重要性,他致力于开发学术性研究方法,发掘相关资料,建立“怪异·妖怪相关数据库”等基础性工作,开创了一个被称为“妖怪学”的跨学科、综合性的研究新领域。小松教授将妖怪理解为反映民众心意的文化现象,从文化史与结构视角阐明了妖怪传承的生成、演变亦或消亡的过程,同时揭示了日本妖怪文化的丰富内容。其研究成果不仅对日本国内人文社科诸学科的研究产生影响,更受到海外日本研究者,特别是年轻学者的关注,如今,妖怪文化研究已作为充满活力的新研究领域稳固确立。

此外,小松教授还长期致力于高知县山区的物部地区传承的民间信仰“伊邪那岐流”的研究。“伊邪那岐流”的祭祀仪式一直以来在民俗学和宗教史上均被视为谜团,小松教授通过长达40年的调查,解明了其信仰内容、祭祀真实情况及历史变迁,并成功在日本宗教史中为其定位。此外,他还着力发掘在人们的信仰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却遭埋没的阴阳道文化,为阴阳道研究作为学术的认知以及研究的深化做出了贡献。

以路易斯酸催化剂开创新反应

◇山本尚(82岁)中部大学卓越教授

title

有机化合物反应转化为其他化合物的方式之一,是通过氢离子或金属离子激活化合物。在生物界,该反应通过结构复杂的酶高效进行。酶通常是大分子,它对底物的氢离子或金属的位置及反应活性均受到控制。山本以“如何将这一机制转化为简单的人工系统”为目标推进研究,着眼于碳骨架合成中路易斯酸催化剂的通用性与有用性,在全球率先发现了通过为普通路易斯酸催化剂装配合适的配体,可获得与酶相媲美的精密分子识别,以及以此为基础的新的反应活性和选择性。此外,他还应用该方法,利用手性配体成功实现了多种碳骨架的不对称合成。

山本的研究,使传统催化剂连预测都无法做到的新反应形式成为可能。他将这一通用原理大胆应用于采用周期表中多种元素的路易斯酸催化剂,开发出众多新反应。

如今,这一理念已被广泛接受,功能型路易斯酸-布朗斯特德酸分子催化剂已在世界各地被日常应用,而其中的绝大部分都能在山本的分子催化剂设计中找到源头。此外,山本自2015年前后起,将研究范围拓展至肽化学领域。

原文:《科学新闻》
翻译:JST客观日本编辑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