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观日本

日本开发出超低损耗磁性晶带的量产装置,可取代电磁钢板

2019年10月21日 电子电气

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JST)委托Tohoku Magnet Institute公司,使用日本东北大学研发的能将电能损失控制在最小的新材料——超低损耗纳米晶带,开发成功了纳米晶带的量产工艺和标准设备(图1)。

JST开发出超低损耗磁性晶带的量产装置,可取代电磁钢板

图1:新开发的晶带制造装置

上)装置的整体构成。左起依次为(a)晶带制造装置、薄膜收卷装置,(b)连续热处理装置。

下)左起依次为(a)晶带制造装置的外观,冷却辊单元的结构,(b)连续热处理装置。

超低损耗纳米晶带具有铁损低(能量效率高)及饱和磁通密度高(便于实现小型化)的优点。本次开发的目标是,确立板厚为35μm、板宽为250mm的晶带的制造技术并制作相应装置,同时还针对坩埚、喷嘴和冷却辊等生产设备推进了技术开发,大幅提高其耐久性。

此次在试制阶段实现了宽245mm、厚30μm的晶带,量产验证阶段考虑到生产的稳定性,最终成功制作了宽127mm、厚27μm的晶带。

今后将开始生产并销售纳米晶带。为了进一步提高品质、降低成本和强化生产稳定性,还预定继续进行验证,目标是用于能广泛取代电磁钢板的应用产品。软磁材料的全球市场规模在2017年度约为3万亿日元(约2千亿元人民币),其中,此次开发的晶带可以取代其中的38%,相当于1.14万亿日元。

<开发内容>

1.晶带制造装置

首先,研究小组以形成晶带的工艺原理验证装置为基础,设计了用于扩大生产规模的设备。为降低成本和防止杂质混入,熔化炉没有采用倾斜式,而是采用直立式坩埚结构。250千克的原料能在60分钟内完全熔解。另外,中间容器采用中间包炉结构,可以自动控制冷却辊与喷嘴之间的间隙。

接下来,利用CAE(计算机辅助工程)设计了用来增加薄膜宽度和厚度的大型冷却辊的设计规则,以及使熔解的合金熔液表面稳定的中间包炉规格,还通过模拟确定了作为加热源的IH加热器的感应加热能力和冷却辊的冷却能力。

另一方面,关于降低成本的要素技术开发,以往是先制作预先调整了成分的母合金,然后通过熔解形成晶带,而此次开发的技术直接向晶带制造装置投入不同的成分(铁、硅、硼、磷、铜),在炉内进行成分调整,有望将材料费削减约90%。延长坩埚和喷嘴等耐火材料的寿命方面,在上述装置验证过程中,通过选择和制作最佳材料,并在实际产品中反复测试,确认了耐久性。

利用这些制造装置在业界首次成功形成了宽245mm的晶带(图2),实现量产指日可待。

JST开发出超低损耗磁性晶带的量产装置,可取代电磁钢板

图2:纳米晶带(宽127mm和245mm)

2.热处理装置

对利用晶带制造装置形成的晶带实施规定的热处理,使之生长纳米晶粒,具备符合规格的磁特性。开发热处理技术时,根据实验机的温度曲线和结晶度数据,开发了处理速度为原来4倍的装置。装置性能方面,通过使炉内温度控制达到500±2度、材料升温能力达到400度/分钟,在200mm/秒的进给速度下,实现了与设计一致的温度曲线。获得的晶带的磁性方面,饱和磁通密度为1.77特斯拉(T)、矫顽力为8.3安培/米(A/m),确认能够满足用户要求(图3)。

JST开发出超低损耗磁性晶带的量产装置,可取代电磁钢板

图3:此次的开发成果与现有材料的比较

日文新闻发布全文

文:JST客观日本编辑部翻译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