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金融看中国经济” 2014年7月的金融统计数据危机

金融 · 财政  2014年09月16日  
中国人民银行

前言

本专栏旨在通过分析中国金融的相关热点话题,观察中国经济。

2014年8月13日,中国人民银行在其网站上公布了7月份的金融统计数据报告。作为专栏的第一期,本文将对报告进行解读,并就中国调控货币政策的手法进行分析。

7月银行贷款急剧放缓

中国人民银行7月中国人民银行人民币新增贷款增加3852亿元,比上月减少6941亿元,比上年同期减少3145亿元。此外,反映实体经济从金融体系获得的资金总额的“社会融资规模”在7月增加了2731亿日元,比上月减少1.6974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减少5460亿元。

中国实际GDP平均增长率由原来超过10%到2013年降至7.7%,2014年上半年又进一步下滑至7.4%。为了实现2014年GDP增速达到7.5%的既定目标,中国的货币政策整体呈现出相对宽松的态势。8月1日人民银行公布的《2014年第二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也显示,今后的货币政策将坚持“总量稳定、结构优化”的方针,“实现货币信贷和社会融资规模合理增长”。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7月的银行贷款和社会融资的增长出现大幅减少,这也引发了市场的猜测。

中国货币政策措施

中国人民银行是中国的中央银行,相当于日本银行在日本的地位。中国人民银行推行货币政策的主要措施与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的方式有所不同。虽然日本和美国目前也在采取量化宽松、或是定性、定量货币宽松等非常时期的货币政策,但在通常情况下,美日央行会通过引导银行间市场的短期利率来推行货币政策。而在中国,货币政策的主要手段是“窗口指导”,即人民银行直接对银行贷款增长进行控制。作为利率政策的一种,人民银行制定银行与顾客间的存贷款基准利率。2013年,人民银行取消了贷款利率下限,这样,贷款利率的上限和下限均被取消,但存款利率仍有上限。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为6%,这相对于中国10%左右的名义GDP来说是一个相当低的标准。由于“窗口指导”限制了银行的贷款量,因此银行贷款主要集中在那些优质客户身上 ,贷款利率最终还是与基准利率相当。人民银行公布的统计显示,2014年上半年银行近八成的人民币贷款利率控制在基准利率的1.3倍以内。利率通常认为是由银行间市场利率等市场自主决定的,但它依然深受存贷款基准利率的影响,收益率曲线仍由中国人民银行人为制定。在这种情况下,既无法保证资金市场达到供需平衡,利率也很难成为货币政策的主要手段。人民银行在调整存贷款基准利率时,利率只能看作发出的一个货币政策调整信号,货币政策的主要工具仍是窗口指导。人民银行将货币供应量作为货币政策的中间标准,并为调控该标准而对银行贷款增长量进行直接指导。2014年,中国广义货币供应量增长标准被设定为13%。

发生了什么?

从上述情况来看,贷款增长节奏的大幅放缓,显示出中国人民银行有可能采取紧缩货币政策。为此,人民银行在公布统计数据的同时还在官网上发表了一篇文章,就统计数据进行解释。这实属罕见。在文章中央行表示,货币政策“总量稳定、结构优化”的方针并未改变。央行给出的解释称,7月贷款增长减少与6月季末“冲高”有关,同时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增加导致金融机构贷款投放更为谨慎等也是原因之一。此外,货币供应量的同比增长率虽然从6月末的14.7%下降至13.5%,但仍高于13%的预定目标。关于社会融资规模下降,央行指出,和贷款一样受到一定的季节性影响,同时也与监督部门规范相关业务后,金融机构加强风险控制有关,从而导致表外交易有所减少。

在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统计数据的第二天,中国国务院办公厅(相当于日本的内阁官房)发布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多措并举着力缓解企业融资成本高问题的指导意见》。意见指出,国务院、发展改革委员会等政府部门应着力缓解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的融资成本高的问题。在“意见”的第一条中,提出要“保持货币信贷总量合理适度增长”,并明确表示该条由“人民银行负责”。

与日本银行不同,中国人民银行和财政部(相当于日本的财务省)同属政府部门,人民银行行长和财政部部长一样都是部级官员。

由此可见,和发达国家的中央银行不同,中国人民银行在货币政策方面并不具有独立性,因此才会出现由国务院办公厅发文向中央银行做出指示的情况,而这在日本是难以想象的。可以说,中国人民银行的责任之一是完成国务院的指示。

今后的展望

关于7月新增人民币贷款急剧减少的情况,除人民银行的解释外还出现了多种分析。有意见认为,是资金需求的减少所致。也有分析认为,主要原因是相关部门恰巧在这一时期对影子银行等加强了规范管理。

由于人民银行承担着维持稳定的货币供应量以及实现信贷稳步增长的责任,因此通过对银行进行窗口指导恢复贷款增长仍是目标之一。响应政府政策的国有企业是中国人民银行增加贷款的主要对象。然而,更加根本的问题在于,7月贷款增加幅度的减小与社会融资规模的急剧放缓,究竟是季节性波动与各类规范管理重合作用的偶然产物?还是实体经济资金需求正在下滑?

虽然依靠中国的制度是可以确保贷款增长得以恢复的,但若这种动力并非来源于实体经济的资金需求,而是由政府主导,则很有可能只是在进行无用的投资行为。虽然在短期内这种做法可以提高经济增长率,但新的不良债权可能也会随之产生,从中长期来看是弊大于利的。

从各种报道来看,中国国内对于贷款急速放缓是否受到实体经济状况的影响也存在不同看法。

本专栏将继续关注银行贷款以及社会融资规模发展与宏观经济动向之间的关系。

※本文于2014年9月16日刊载在Science Portal China上,翻译及转载已获得作者授权。

http://www.spc.jst.go.jp/experiences/tsuyuguchi/tsuyuguchi_1401.html

文/露口洋介

相关阅读

分享

关于作者

秋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