岸回首,再望东瀛——日本短期留学之我见我思

渋谷交差点

暑期日本之行结束至今已有半个月,但是十一天的日本之游仍历历在目。想来,收获不少。思前想后,觉得可以用四个字概括:大、小、多、少。  

日本之“大”          

与中国为邻,要想在日本身上找到一点“大”处,实在很难。要说日本的国土面积,那是真的不能称大,但正因为它的“不大”,才酝酿了它的“大”——密度之大。          

日本国土面积世界排名六十,人口却跻身十一位,可见其潜在的人口密度是相当可观的。但这在白天的日本街头很难得以体现,甚至连东京也是如此。这是因为白天人们几乎都呆在办公大楼里,各自工作着。但是一到晚上,人,就开始从四面八方涌向街头。我在涩谷的街头充分的体会到了这股气势,傍晚五六点的时候,人就像马蜂似的聚集在十字路口,在信号灯变绿的霎那,如决堤的洪水,从一边涌向另一边,然后两股交汇,再在对岸等待下一拨的激流碰撞。据说,涩谷夜夜如此,而半夜十二点才是其人流达到高峰的时刻,也就是说,我看到的这只是大海里的一朵浪花,还有更大的波涛暗涌,在把东京的黑夜吞没。想来也奇怪,日本的大商场、药妆店在晚上很早就关门了,甚至一到时间,就直接把客人往外“请”,这大概是日本人守时的体现,但是另一方面既然这些在我们看来正儿八经的店这么早就关门了,那么,这一拨一拨人的去向必是那些极富日本特色的夜店——那些夜晚在街头向人、尤其向男人派发招待券的女仆们应该也算这庞大产业中的一环。          

这就给我带来一个疑问,日本人的勤奋是世界有目共睹的,但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人指责日本企业的长期雇佣制养就了一班慵懒之人。再加上这种晚上丰富的夜生活来消耗无谓的精力,日本人如何能够达到中国人均GDP10倍多?         

但这疑虑在之后几天的参观见学中逐渐被驱散。因为日本还有一“大”特征,在日本国内不易见,但事实上,它遍布世界,它就是日本的产业。虽然没有机会看完所有的日本的生产车间,不过光看了一间朝日生啤厂,便可从一隅而观全局。有着如此高效率、高技术水准的机械化流水生产线,那厂里的人确实有些多余,所以日本人大可以花上半天时间品着啤酒,然后再考虑销售、设计、管理。

在参观京瓷的时候,有同学提出日本企业把工厂设在像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有故意把污染转移到发展中国家的嫌疑。这是一个确实存在于许多发达国家企业的问题。我没有调查过日企在国外对其他国家的污染如何控制,就算有控制,按照中国的环保体制,也许很容易就能达到标准。但不管怎样,有实力的企业才能把工厂开到国外,而这对我们而言未尝不是一种机遇,来学习一下日本工厂的运营模式,技术也许不能直接照搬,至少可以借鉴。而对于像京瓷这样的企业,让我十分惊讶。光看这个名字,以为只是一家制造瓷器的企业,哪想到竟是引领世界先端的各种高科技产品的制造商。如果有一天,我们有能力独自研发设计出世界顶级的产品以及工厂车间,估计也就不会有这样的怨言了。当然,这些还要有赖于政府的相关支持,任重而道远,不可一蹴而就。          

日本“大”的地方,另有一点,就是空间“大”。要说日本的空间“大”,一定引来一阵暴笑。是的,日本国土不大,房子更不可能大,我也不是想勉强造一个日本之“大”出来。但是,日本利用土地的效率实在让人惊叹。在东京市内逛,并不觉得他们的道路有多宽敞,更不觉得大楼有多高。因为在寸土寸金的日本,要想办法发展城市,实在困难。再加上日本处在环太平洋地震带上,地震频发——在东京早上被地震摇醒的经历让我记忆深刻,不能建造太高的建筑,作为岛国,又不能随便砍伐树林,以免引发更大的灾害。为了稳定地基,他们将房屋往深度发展,不知道世界上还有没有其他国家会造地下五层的建筑;而为了拓展国土面积,他们在海上造陆——台场就是一个成功的例子。可能正是因为国土面积小,如何以小“建大”最有效利用极其有限的空间资源才会变成他们的拿手好戏。然而,我们坐拥广袤的国土,并不代表我们就可以乱砍乱伐——很多的天灾其实是人祸起的源,也不代表可以乱建什么献礼工程,造成不必要的土地资源浪费,给我们这个人口负担本来就已经很重的国家雪上加霜。          

说倒台场,让我想到了在日本找到的另一“大”——台场的摩天轮大概是我有生以来看到的最大的。但是,在日本,这种大型的建筑并不在多数,应该说,作为“标志性建筑”的大型公共建筑的数量正合适——不过台场的仿自由女神像是个例外,也让我见识到了日本人“学习”的本领。然而在我国,这类追求排场的建筑物有很多都是简单抄袭国外的风格,没有自己的特色又成了无谓的浪费,不能善加利用,这种所谓“大国”的气派作风,事实上有很多值得反思之处。          

总之,日本这个小国“大”岛可以让人咀嚼良久。   

日本之“小”          

日本的“小”处实在太多太多。面积小(跟中国比),人长得小——当然,也有一部分喝牛奶喝高大的,就连各种食物、器皿都是小小的。“和民”是我们到日本以后进的第一家日式餐厅。印象只有一个——不停地点却还是吃不够。因为每一份都很小,每人一筷就干干净净了。有人拿拇指跟煎饺合影留念,结果很不巧,煎饺还没长到小拇指那么长。也难怪日本人长得小,根本吃不饱——也难怪中国人去日本最好还是去吃自助餐,总比一份份点来得合算。          

但是,这“小”并不是小得完全没有道理。真正喜欢日式料理的人,欣赏的不是他们的量多量少,而是料理的精致。无论是料理,还是摆放料理的器具,都是花了一番心思精心设计的,倾注了料理人的心血。这时候吃饭已经变成了一种艺术体验,谁还会去在乎多与少。料理只有摆放在合适的器皿中才能更衬托出它的美味。          

不仅在料理,日本之“小”还体现于它在许多“细枝末节”之处的周到细心的关注。比如说,就在我们吃第一顿饭的和民,它的餐桌上摆放的纸巾每一张都印有“为了保护森林,请尽量不要使用纸巾”的字样,可见,环保在他们国家已经不是喊口号的事,而是深入人心,细致入微到人们的日常生活。当然,要体现他们的环保理念,用垃圾分类来说事儿是最好不过的了。本以为在公共场所垃圾分类会比较困难,但是去了以后才知道,他们在公共场所都会设置分类垃圾桶,并且在每个垃圾桶上都明确解释该桶收纳的分类垃圾有哪些,就连我们这些初来乍到的外国人也能够分得清,要做到这一点是很不容易的。         

此外,日本的服务业的从业人员更是谨小慎微,深深把顾客至上的理念付诸实践。就连一般的手工小作坊,也会把顾客买的东西小心包好,再双手递上。有一次和同伴一起在商场买东西,由于商场价格标注有误,使得同伴多付了5日元,这件小事同伴本已不打算计较了,但是商场的工作人员却一再道歉,还赠送了在场每一个人一份资生堂的试用品。         

日本的自动喷水马桶是很有名的,但是除了喷水以外,还有一个叫做“音姫”的装置,让我很在意。原来这是为了避免女性在上厕所时候的如厕声音尴尬而设计的。不过这种微小之处已经完全出乎我的意料,也有点怀疑是否有必要。         

在日本公共场合的厕所,一定不会发生没纸这种事情;而在商场的厕所,还会在厕所外面设置座位,方便等待同伴如厕的人休息。          

行走在大阪街头,会发现,连地上的窨井盖都绘有花纹,成了艺术品,这种对城市妆容、对走在路上的行人的感受的保护,若不是考察入微是不容易想到的。          

等等诸如此类,让不仅是游客、连匆匆而过的路人都能觉得自己时刻被关注着,体贴周到、富有人性化。这对我们国内的服务业来说,也是很好的范例。   

页面: 1 2

相关阅读

分享

关于作者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