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京大学等的研究团队,针对类似蜜蜂以“女王”为核心的裸鼹鼠群,给所有裸鼹鼠个体佩戴标签并追踪观察了各自的行为。结果发现,负责繁殖的个体与不参与繁殖的“工鼠”行为模式存在差异,且“工鼠”还可细分为“勤劳型”等6种类型。
裸鼹鼠因其几乎无体毛的皱褶皮肤、社会结构以及长寿等独特特性而备受关注,但其详细生态此前一直未明确。此次的研究成果已发表在美国科学期刊《Science Advances》上。
裸鼹鼠的社会生活以女王为核心(供图:东京大学)
裸鼹鼠与蚂蚁、蜜蜂等生物一样具有“真社会性”,群体中繁殖个体与非繁殖个体通过分工维持高度发达的社会,这在哺乳动物中极为罕见。裸鼹鼠群体由一只可生育后代的雌性“女王”、数只负责繁殖的雄性“王鼠”以及数10至300余只工鼠构成。尽管其独特的生态备受研究关注,但多局限于少数个体或短期观察,此前几乎没有针对群体整体行为进行解析的案例。
此次,研究团队采用常用于追踪猫狗等宠物的体内植入式追踪标签,对裸鼹鼠群体的整体行为进行了调查。研究人员以包含女王和王鼠各1只在内共约20只个体的5个群体为研究对象,对所有个体进行了30天的追踪。通过自主开发的方法,使用划分为3×3共9个隔间的特殊巢箱,借助标签识别系统掌握每个个体所在位置。
当裸鼹鼠群体进入巢箱后,会自发将房间按功能划分出寝室、厕所、垃圾场等。研究团队根据标签追踪的信息对个体行为进行分类,发现除女王和王鼠外,工鼠群体中还存在活跃行动的勤劳个体、负责清扫的个体以及活动量少的个体等不同类型。且在30天的观察期内,个体基本持续承担固定职责。
此前虽有通过人工目击进行行为观察的案例,但由于裸鼹鼠长期相互堆叠聚集的习性,难以分辨个体的精准位置,导致无法进行长期且详细的观察。东京大学的奥山辉大教授表示:“我们已经建立了长期行为解析方法的基础框架,未来不仅能将观察周期延长至1年或更久,还能将该方法应用于其他动物的研究。”
除特殊社会结构外,裸鼹鼠的长寿及抗病特性等也备受关注。裸鼹鼠的寿命可达30年以上,年老后运动能力也未见明显衰退,且不易患癌症及生活习惯病。未来,期待进一步阐明裸鼹鼠独特的生态习性。
原文:《日本经济新闻》、2025/10/28
翻译:JST客观日本编辑部
【论文信息】
期刊:Science Advances
论文:Quantitative and systematic behavioral profiling reveals social complexity in eusocial naked mole-rats
DOI:10.1126/sciadv.ady048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