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观日本

东京理科大学、琉球大学等从冲绳海绵动物中成功分离出强效抗利什曼原虫活性化合物,有望成为利什曼病新型治疗药候选物质

2025年11月06日 生物医药

东京理科大学药学部的安元加奈未副教授、琉球大学理学部的城森启宏助教、宫崎大学农学部的林康广副教授、一般社团法人Tropical Technology Plus(TTP)的广濑美奈主任研究员、琉球大学的田中淳一名誉教授等人组成的研究团队,从冲绳产海绵动物Theonella sp.中分离出了包括具有极强杀灭利什曼原虫活性的新型化合物onnamide G在内的10种天然化合物。相关成果已发表在《Marine Biotechnology》的网络版上。

title

图1 研究概要图(供图:东京理科大学)

利什曼病是一种流行于热带与亚热带地区的寄生虫疾病,据估计,约有1200万人感染该疾病,3.5亿人面临感染风险。该病大致可分为皮肤型、粘膜型和内脏型,其中最常见的是引发皮肤溃疡的皮肤型利什曼病,这种疾病会留下终身疤痕,进而导致严重身体残疾和社会歧视,因此亟待开发并普及治疗方法。

目前,该病使用的治疗药物包括两性霉素B脂质体制剂、锑化合物及米替福新等,但这些药物存在毒性强、副作用大、费用高昂、易产生耐药性等重大问题。此外,由于疫苗和诊断方法尚不完善,在疾病流行地区尤其迫切需要更安全且更易获取的治疗方法。

此次分离出的化合物中,onnamide A和6,7-二氢onnamide A所展现出的极强活性分别是目前广泛使用的两性霉素B的约53倍和315倍,且对人体细胞的毒性较低,选择性指数(衡量有效性与安全性的指标)超过1000倍。

此外,研究团队还首次成功明确了onnamide G的结构。该发现为阐明onnamide类化合物的多样性提供了重要依据,通过将onnamide G的结构与现有onnamide类化合物的结构和功能进行对比,也为揭示该类化合物的作用机制找到了突破口。

从海绵动物亚种Theonella sp.中分离出的onnamide在体外实验(in vitro)中展现出强效抗利什曼原虫活性,且具有高选择性,表明其可作为开发新型治疗药物的先导化合物。然而,该类化合物复杂的分子结构可能会给化学合成和大规模生产带来挑战,未来仍需进一步开展研究。

愿景:“以化学之力守护生命”

安元副教授表示:“即便是在日本不常见的疾病,依然希望能开发出守护世界上其他地区人的生命与尊严的治疗方法,正是这份信念开启了我的研究。想到缺医少药地区的患者不仅要承受病痛,还要遭受社会歧视的现实,便深感痛心。我怀着‘以化学之力守护生命’的信念,希望借助冲绳及日本的自然资源,解决全球性的医疗难题。”

原文:《科学新闻》
翻译:JST客观日本编辑部

【论文信息】
期刊:Marine Biotechnology
论文:Onnamides and a Novel Analogue, Onnamide G, as Potent Leishmanicidal Agents
DOI:10.1007/s10126-025-1049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