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东北大学研究生院医学系研究科的今井淳太特命教授、片桐秀树教授、佐藤大树医师(现任宫城县南中核医院科长)等人的研究团队,与日本东北医科药科大学、帝京大学等联合发表研究成果称,即便在75克葡萄糖负荷试验中被诊断为符合正常血糖值范围内,仍存在会导致死亡风险上升相关的区间。研究发现,糖负荷后(糖摄取)1小时血糖值低于170mg/dL的群体,相较于更高值群体的死亡率更低,且因动脉硬化及恶性肿瘤导致的死亡案例也显著减少。该研究有望为延长健康寿命做出贡献。相关成果已发表在《PNAS Nexus》的6月2日刊上。

图1.全体受试者中,糖负荷试验后1小时血糖值低于162mg/dL的群体(蓝色)中生存者更多(供图:东北大学)
众所周知抑制糖尿病的发病可降低死亡风险。然而,此前尚未明确在糖尿病发病前的“正常值”范围内,是否存在因数值差异而导致死亡风险上升的区间。
此次,研究团队为明确即使在糖负荷试验中处于正常值范围,是否仍存在死亡风险上升的区间,利用大迫研究中积累的检查结果数据,筛选出与死亡风险相关的指标。
结果显示,在各项检查结果中,糖负荷试验负荷后1小时的血糖值与死亡有很强的相关性。即便排除肥胖程度、年龄等已知死亡风险因素的影响后仍保持强相关性。接受糖负荷试验的参与者共184人,平均年龄63.1岁,平均追踪期为14.3年。
“大迫研究”是1986年起以岩手县大迫町(现因合并隶属于花卷市)的当地普通居民为对象开展的前瞻性队列研究,约3000名参与者除接受各类体检外,每4年开展一次75克葡萄糖负荷试验,并积累相关数据。该研究不仅助力当地居民的健康管理,还为世界卫生组织(WHO)制定家庭血压标准做出贡献。该试验用于糖尿病的诊断,饮用含葡萄糖的果汁前及饮用后120分钟的血糖值如果达到200 mg/dL以上,则被诊断为糖尿病。
将糖负荷后1小时血糖值较高的群体与较低的群体按中位数划分,追踪其生存情况后发现,较低群体的生存率明显更高。
由于数据中包含已患糖尿病及处于糖尿病前期的人群,因此研究人员筛选出了正常糖耐量人群(糖负荷前血糖值低于110mg/dL且糖负荷后2小时血糖值低于140mg/dL)。针对595人分析了糖负荷后1小时血糖值以哪个数值为界限时与死亡的关联性最强。
结果显示,以170mg/dL为界限时,与死亡的关联性最强。
于是,研究人员分别对血糖值低于和高于170mg/dL的群体的生存情况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低于170mg/dL的群体生存率明显更高。自观察开始后20年时,血糖值低于170mg/dL的群体约80%生存,而高于该数值的群体约50%已死亡。
对正常糖耐量人群中糖负荷后1小时血糖值低于170mg/dL和高于该数值的群体的死亡原因进行分析后还发现,低于170mg/dL的群体中,因动脉硬化及恶性肿瘤导致的死亡案例明显更少。
目前,研究团队正致力于解析糖负荷试验中血糖值出现差异的机制。
今井特命教授表示:“对于那些在糖负荷试验中血糖值上升的人,即便被诊断为正常糖耐量,也应尽早接受检查。此外,虽然目前糖负荷后1小时的血糖值未被纳入诊断标准,但本研究表明,该数值与健康长寿相关。我们认为,今后在糖尿病诊断中或许也应考虑1小时后的血糖值。”
原文:《科学新闻》
翻译:JST客观日本编辑部
【论文信息】
期刊:PNAS Nexus
论文:One-hour post-load glucose levels predict mortality from cardiovascular diseases and malignant neoplasms in healthy subjects
DOI:10.1093/pnasnexus/pgaf1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