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都大学的古川寿亮特定教授等人的研究团队发现,智能手机中配备心理疗法“认知行为疗法”APP对改善抑郁症状有效。研究团队通过对约4000人开展的大规模干预试验发现,受试者在行动激活、问题解决、睡眠等方面呈现改善趋势。该成果将有助于改善职场等的心理健康状态。相关研究成果于4月23日发表在英国科学杂志《Nature Medicine》上。

心理健康的改善及对策已成为社会的重要议题
研究在日本国立研究开发法人日本医疗研究开发机构(AMED)的资助下于2024年实施。共有5364名成年男女参与了该项目,并对未达到抑郁症诊断标准但处于抑郁状态的“阈下抑郁”群体3936人为对象,评估了APP的效果。
参与者通过使用“认知行为疗法”APP,对行动激活、认知重构、问题解决、交流沟通、睡眠等5项典型认知行为的技能进行了学习。在针对各项技能效果的随机试验中,使用APP的参与者与未使用者相比,所有技能均显示出统计学意义上的显著改善效果。
参加者截至到第6周时,抑郁症状严重程度的变化在-0.67~-0.16范围内。随机参与者的追踪率达97%,且未报告严重不良事件。关于效果持续性的调查显示,尽管超过6周后持续使用APP的人数有所减少,但参与者仍能运用通过APP习得的睡眠管理及问题解决等技能。
通过互联网实施的认知行为疗法被称为“iCBT”。本次结果表明,iCBT对改善情绪低落、缺乏动力等轻度抑郁症状的阈下抑郁有改善效果。
京都大学的古川特定教授表示:“使用者的满意度高达82%。研究显示该应用对情绪正常人群也有效果,期待其在职场等心理健康问题的改善与预防中发挥作用。力争在两年内推动其社会化应用。”
原文:《日本经济新闻》、2025/5/13
翻译:JST客观日本编辑部
【论文信息】
期刊:Nature Medicine
论文: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y skills via a smartphone app for subthreshold depression among adults in the community: the RESiLIENT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DOI:doi.org/10.1038/s41591-025-0363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