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观日本

“纵使身处无重力环境,仍感受到绶带之重”——大西与油井同在宇宙空间站

2025年09月10日 海洋宇宙

“虽无重力,我仍感受到这绶带承载的重任”。油井龟美也(55岁)已抵达国际空间站(ISS),与自3月起便在此驻留的宇航员大西卓哉(49岁)顺利会合,实现了史上第4次多名日本人同时驻留太空。油井谈及自己的第二次长期太空驻留任务时表示:“我希望创造新的历史,向大众传递诸多能让人感受到未来光明的话题。”另一方面,大西在完成ISS站长职责及与油井的工作交接后,已于日本时间8月10日凌晨安全返回地面,目前正持续进行康复训练与医学检查。本文将追踪记录从油井离开地球,到大西返回地面期间的全程动态。

title

油井(左)与大西会合后,在日本实验舱“希望号”内工作(供图:JAXA、NASA)

同届二人,在太空漂浮中击掌相庆

8月2日凌晨0时43分,搭载油井及美俄3名宇航员的美国SpaceX公司的“龙飞船”11号,从美国佛罗里达州肯尼迪航天中心,在大型火箭“猎鹰9号”的推送下顺利发射升空。约10分钟后,飞船从火箭上分离,发射任务圆满成功。此后,飞船以自动模式继续飞行,并于当日下午3时27分,在约430公里的高空与ISS完成对接。

title

“猎鹰9号”火箭携载搭载油井等人的“龙飞船”发射升空(摄于8月2日,美国佛罗里达州,来源:NASA电视台)

在完成对接部位气密性确认等流程后,舱门开启,当日下午5时许,油井笑容满面,第二个进入ISS。等候多时的大西与油井相拥并击掌,共同庆祝重逢的喜悦。这是继2010年野口聪一(60岁)与山崎直子(54岁)、2021年星出彰彦(56岁)与野口聪一,以及同年以旅行者身份驻留ISS的实业家前泽友作(49岁)与平野阳三(39岁)之后第四次实现日本人宇航员同时驻留太空。

随着4名宇航员的加入,ISS一度成为11人“大家庭”。在欢迎仪式上,油井表示:“希望能与大家携手,让这次长期驻留任务成为最精彩的一次。”

在为期约半年的驻留期间中,日本国立研究开发法人宇宙航空研究开发机构(JAXA)计划利用日本实验舱“希望号”进行以下实验:

・作为面向未来的载人探测任务,验证二氧化碳去除技术;

・调查无重力环境下精密仪器产生的误差;

・测试宇航员使用的信息终端、相机及无人机式拍摄机器人的工作性能;

・研究无重力对植物细胞分裂的影响;

・为应对火灾,探究无重力环境下固体材料的燃烧特性;

・为理解行星的形成过程,在实验炉内再现名为“球粒”的微粒生成过程;

・将熔点超过2000度的物质悬浮于实验炉中,分析其特性。

此外,还计划举办面向国内外年轻人的机器人竞赛、公开征集实验、释放高校等机构的超小型卫星,以及相机暴露于舱外的摄影等活动。上述大部分任务预定将由油井负责完成。

油井于1970年出生在日本长野县。1992年,从防卫大学理工学专业毕业后,加入航空自卫队。在防卫省航空幕僚监部任职后,于2009年被选拔为JAXA宇航员候选人。2015年,他曾在ISS驻留约5个月,期间执行了用机械臂捕获物资补给船“鹳”5号、安装实验设备及开展多项实验等任务。2016年11月至2023年3月,担任JAXA宇航员小组组长。

title

搭载油井等人抵达ISS的“龙飞船”11号(中央上方)。左前方的大型圆筒为“希望号”的舱内储物室,在其右后方,可隐约看到此前搭载油井等人并处于停泊状态的“龙飞船”10号飞船(摄于8月2日,来源:NASA电视台)

“倾注全部青春的地方”

为纪念此次同时驻留,大西与油井于8月4日通过视频连线,与聚集在东京都内JAXA基地的媒体举行了记者会。

大西表示:“即便相处时间短暂,能与油井同时期驻留太空,我感到非常开心。我之所以能承担站长这一重任,离不开JAXA前辈们积累的信任,以及‘希望号’‘鹳号’飞船在运营方面所做出的巨大贡献。我始终怀着‘愿为日本的信任度再添一份力’的想法履行职责,总算不辱使命。”

从大西手中接过特制绶带的油井回应道:“这条绶带中,凝聚着日本太空开发的历史、所有参与者和支持者的情谊。即便在无重力环境下,我也能真切感受到它的‘分量’。我希望通过ISS的活动,向日本民众传递诸多能让人感受到未来光明的话题。”

title

大西(画面左侧)与油井通过视频连线举行见面会,回答记者提问(摄于4日,东京都千代田区)

美国计划于2030年终止ISS的运营。当记者问及“您认为ISS仍有利用价值,还是已接近使用寿命”时,大西回答:“与上一次(2016年自己长期驻留时)相比,我并未感觉维护工作量有明显增加,个人认为它完全还能继续使用。但问题在于,这是否为最优解?未来,我们面临的课题是将(地球上空)低轨道的利用移交民间,激活太空产业发展。在我看来,ISS的社会角色正逐步走向终点。”油井补充道:“低轨道的活动至关重要,绝不能中断。从ISS到下一代民间空间站的职责交接,必须像绶交接带一样顺利完成。”

title

大西与油井在X平台发起“摄影比赛”,结果胜出的是……

当被问及“ISS对您个人而言意味着什么”时,大西引用了美国诗人塞缪尔·厄尔曼作品中的一节:“青春不是人生的一段时期,而是一种心境。”他坦言:“作为宇航员,我把全部青春都倾注在了ISS上,它对我而言意义非凡。”油井则表示:“ISS是我心中真正的希望。此次很可能是我最后一次驻留太空,所以我希望大家也能感受到这份希望。”

二人还利用工作交接的间隙,在社交媒体平台X(原推特)上发起“摄影比赛”。他们将各自在ISS舱内拍摄的日本上空的照片并列发布,向公众提问:“您更喜欢哪一张?”结果共收到1万1200张的投票,大西以胜出15%的结果优胜。

此外,与二人同届的宇航员还有金井宣茂(48岁)。金井曾是海上自卫队潜水军医,2017年12月~2018年6月期间在ISS驻留,负责开展各类实验、舱外活动及捕获美国物资补给船等任务。

地面是“严酷环境”?——大西返回地球后立刻发帖

8月6日,在大西即将返回地球之际,在舱内举行了ISS站长交接仪式。大西表示:“这里是人类的前哨基地,是推动科技进步、开展探测活动的场所。能够移交指挥权,我感到十分荣幸。”随后,他将象征站长身份的钥匙交给了继任者——俄罗斯宇航员谢尔盖·雷日科夫(50岁)。雷日科夫在回顾了东西冷战下1975年苏联(当时)“联盟号”飞船与美国“阿波罗号”飞船实现对接、宇航员开展交流的历史时,语气坚定地表示:“在我们美丽的星球上,遗憾的是人们并非总能相互理解,但在太空中,我们能够精诚合作。”

title

在站长交接仪式上,大西与继任者雷日科夫(前排左)握手。最后一排最右侧为油井(摄于6日,来源:NASA电视台)

大西自4月19日起担任ISS站长,是继2014年若田光一(62岁)、2021年星出彰彦之后,第三位担任该职务的日本人。作为ISS现场负责人,他承担着统筹宇航员工作、掌握舱内状况及活动等重要职责。依依惜别后,大西与美俄3名宇航员一同搭乘来时所乘的“龙飞船”10号,于8月9日上午7时15分脱离ISS。飞船逐步下降并进入大气层,在打开降落伞后,于10日凌晨0时33分坠落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圣迭戈附近海域。

title

大西返回地面后,从“龙飞船”中走出,当时他身着白色宇航服,头戴头盔(摄于10日,美国圣迭戈附近海域,来源:NASA电视台)

返回地面后,大西立即在X平台的发帖。他略带幽默地记录了自己的身体状况变化及医学检查等体检经历:“躺在床上时,总感觉身体往床垫里陷”“返回地面约10小时后,我差不多能走到这种程度了,但还在拼命维持身体平衡。人类能在这样严酷的环境中生活,真的很了不起”。

大西于1975年出生在东京都。1998年,从东京大学工学部航空宇宙工学科毕业后,加入到全日空航空公司。在担任副驾驶员职务后,于2009年被选拔为JAXA宇航员候选人,并于2011年获得宇航员资格。2016年7月~10月,在ISS驻留4个月,期间执行了用机械臂捕获美国民间物资补给船“天鹅座”6号、支援舱外活动、完善“希望号”实验舱设备及开展多项实验等任务。2020年,获得了运行管理“希望号”的JAXA认证飞行任务总监资格,此后一直从地面为宇航员的在轨活动提供支持。本次任务是他的第二次太空飞行。

在“成功的失败”现场指挥的洛弗尔逝世

title

吉姆·洛弗尔(供图:NASA)

就在报道宇航员动态之际,传来了一位重量级人物的讣告。据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等方面的消息,曾担任1970年飞行任务中发生爆炸、但宇航员成功生还地球的“阿波罗13号”站长的吉姆·洛弗尔,于8月7日在美国伊利诺伊州莱克福里斯特逝世,享年97岁。死因未对外公布。

洛弗尔于1928年出生在美国俄亥俄州。在担任海军飞行员后,于1962年被入选为NASA宇航员。1965年,搭乘“双子座7号”飞船完成了为载人登月做准备的、为期14天的飞行任务,并成功实现了史上首次与另一艘载人飞船的轨道会合(即通过调整速度实现近距离接近等操作的飞行)。1966年,他又搭乘“双子座12号”进入太空。1968年,他搭乘“阿波罗8号”飞船,完成了人类首次绕月飞行任务。

“阿波罗13号”是继1969年的“阿波罗11号”“阿波罗12号”之后又一艘以登月为目标的飞船,但在发射两天后,服务舱的氧气罐发生爆炸。洛弗尔等3名宇航员放弃月球着陆,暂时撤离至登月舱。他们最大限度地减少饮用水和电力消耗,忍受舱内低温环境,想尽办法维持生命。最终,在爆炸发生3天多之后,3人成功返回地球。

title

从轨道会合后的“双子座6A号”飞船拍摄的“双子座7号”飞船。彼时,对面正遭遇一场“大灾难”……(摄于1965年,供图:NASA)

尽管此次任务遭遇重大危机,但宇航员的生命得以保全,因此这一事件被后人传颂为“成功的失败”。电影《阿波罗13号》(1995年,美国)讲述的就是这一事件,据说大西在学生时代观看该电影后,对宇航员职业产生了强烈向往。

虽然洛弗尔因“阿波罗13号”而广为人知,但他在“双子座7号”上的一段轶事同样令人印象深刻:在无重力的飞船舱内,排泄物从收集袋飞散而出,曾令他困扰不已。更有趣的是,当时他在舱内弄丢了一支牙刷,不得不与同船的弗兰克·博尔曼共用仅剩的一支。回顾航天先驱们的努力与艰辛,不禁让人心生敬意。

原文:草下健夫/JST Science Portal 编辑部
中文:JST客观日本编辑部

【相关阅读】
大西卓哉成为ISS第三位日本人站长:“充分利用ISS”

日语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