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观日本

近畿大学等成功利用不含鸡蛋黄的饲料生产全人工养殖的日本鳗鱼稚鱼

2025年08月14日 农林牧渔

2025年7月10日,日本近畿大学水产研究所与三荣源F.F.I.株式会社(大阪府丰中市)宣布,双方共同开发了日本鳗鱼稚鱼饲料,成功利用不含鸡蛋黄的原创饲料(正在申请专利)生产出了一百尾以上的白仔鳗(稚鱼)。通过使用食品添加剂之一的增稠剂,能够根据鳗鱼的生长阶段灵活调整饲料黏度,还能实现比鸡蛋更稳定的供应。

title

图1 开发的原创饲料(照片供图:近畿大学)

title

图2 全人工养殖的白仔鳗(供图:近畿大学)

用于养殖鳗鱼稚鱼的饲料必须含有一定量的蛋白质和脂质,并且这些成分需要在水中仍能保持浆状而不分离。

为此开发的饲料从传统饲料中去除了鸡蛋黄,转而采用了增稠剂。

鸡蛋不仅与食品存在竞争关系,近年来还因禽流感等原因,供应不稳定且价格持续高涨。此外,传统饲料通过加水来调节粘度,因此限制了营养素的选择范围,这已成为饲料开发的一大难题。

研究人员使用开发的饲料对鳗鱼稚鱼进行长期饲养后,于去年5月成功获得白仔鳗。通过进一步改良饲料进行饲育后发现,出现了从140日龄开始向白仔鳗变态的稚鱼,并在282日龄时获得了比传统饲料更多的白仔鳗。

在鳗鱼的全人工养殖中,从受精卵到生长成为白仔鳗的稚鱼期饲养被认为最为困难。稚鱼期的饲养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存活率、生长速度以及转变为白仔鳗所需的天数。要获得可用于一般鳗鱼养殖的白仔鳗,需要较长的时间和巨额成本,这使得全人工养殖难以实现。

日本国内鳗鱼消费中,99%以上依赖养殖。养殖所用的种苗全部采用天然白仔鳗,但该资源呈减少趋势,确保鳗鱼养殖所需的种苗已成为一大课题。

以鳗鱼全人工养殖为目标的研究由来已久,1973年北海道大学就成功实现了人工孵化,但由于难以开发出适合稚鱼饲养的饲料,此后20多年间始终无法让稚鱼成长。

2002年,国立研究开发法人水产研究与教育机构通过开发以鲨鱼卵和磷虾为主要原料的浆状稚鱼饲料,首次成功将稚鱼饲养至白仔鳗阶段。该机构从原料品质稳定性和可持续供应性的角度出发,于2017年开发出以鸡蛋黄、乳蛋白、酶解鱼粉为主要原料的浆状饲料,该饲料直至今日仍被广泛使用。但即便是现在,养至白仔鳗阶段的存活率依然很低,且与天然鳗鱼相比,生长也存在迟缓的倾向,因此此前一直期待能开发出更好的饲料。

未来,研究人员将继续致力于开发能够在更短时间内实现稚鱼向白仔鳗转变的饲料。

田中秀树特任教授(近畿大学水产研究所)表示:“鳗鱼稚鱼从孵化到发育为稚鱼耗时半年以上,因此获得研究结果需要漫长的时间,饲料的改良也需以年为单位的时间。我们认为,为降低稚鱼的生产成本,开发能让稚鱼尽早转变为稚鱼的饲料是未来最重要的课题。”

原文:《科学新闻》
翻译:JST客观日本编辑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