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Q1. 让您立志成为研究者的契机是什么?
A1. 疲劳更多源于大脑而非肌肉,由此进入运动生物化学专业
受父亲影响,我从5岁开始练习柔道,对体育的热衷使我作为体育特长生升入高中和大学,当时完全没想过将来会成为研究人员。但在练习柔道的过程中,有个重大的困扰始终伴随着我——比赛中经常会感到身心疲劳,平时训练能战胜的对手,比赛时却常常无法取得理想的结果。
身体的疲劳可以通过蛋白质等进行缓解,但如何克服这种比赛特有的“疲劳”,成为我25岁前最大的烦恼。进入大学后,在学习生物化学课程时,我才意识到自己所感受到的疲劳根源不在肌肉而在大脑。
从此,我对脑疲劳的学术兴趣日益浓厚,最终决定走上研究者的道路。目前,我正致力于“运动生物化学”这一从化学视角理解与运动相关的高水平表现、健康、疲劳等生命现象的学科。
Q2. 您具体的研究内容是什么?
A2. 探寻健康地克服认知疲劳的方法
疲劳分为肌肉疲劳和脑疲劳,我关注的是脑疲劳中乳酸这种物质的作用。过去认为,高强度运动时由糖原生成的乳酸是导致疲劳的原因,但现在已被证实它会成为能量的来源。我目前研究的是乳酸在大脑内蓄积,可能既作为能量又作为神经活动中如刹车般起到生物防御机制的作用,同时可能成为疲劳后通过休息进一步激发更高功能的“超强恢复”的触发因素。此前的研究已证实,这种超强恢复不仅会在肌肉中发生,也会在大脑中发生。
目前,我还以无需活动身体、仅使用大脑的电子竞技作为研究对象。长时间进行电子竞技时,会出现一种虽然没有感觉到疲劳,但大脑的判断力却在下降的“认知疲劳”现象。在普通运动中,会率先出现肉体的疲劳感,起到危险信号的作用,但在电子竞技中,这一警告系统不起作用,因此会在不知不觉中出现判断力下降并出错的现象。
对于长时间面对电脑工作的众多现代人来说,这也是一个重要的问题。如果能找到科学且健康地克服认知疲劳的方法,将有助于提高非运动员群体的工作和生活质量。为此,我正在研究通过瞳孔运动检测脑疲劳的技术,以及减轻身体负担并测量脑内乳酸值的方法等。

图为在电竞比赛中进行运动效果实验的一幕。
Q3. 对有志成为研究人员者有何寄语?
A3. 热爱的尽头必有广阔的科学世界
对于研究人员来说最重要的是找到能全身心投入乃至忘记疲劳的事情。只要有自己喜欢、能全身心投入的事情,其尽头必定有广阔的科学世界。柔道都能衍生出目前的研究,所以无论什么事情都有可能与科学相关联。
科学源于人类的好奇心,体育源于人类的“游戏”。可以说,对游戏的好奇心正是体育科学的根源所在。体育科学是文理融合的领域,为了兼顾实验室研究和实际运动,要求研究者全身心运转,我认为这是一个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容易让人充满成就感的领域。希望大家能带着“让游戏变为科学”的理念,让更多人感受到体育科学的魅力。(TEXT:畑边康浩)

我在大学里还讲授柔道课程,为了让非柔道专业学生也能感受到柔道的魅力,我每天都在不断地进行探索与尝试。
原文:JSTnews 2025年8月号
翻译:JST客观日本编辑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