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9日,“诺奖对话东京2025”活动在横滨市举行,历届诺贝尔奖得主围绕自身研究发表演讲并就科学的未来展开讨论的。本届活动的副标题为“生命的未来——尖端技术与我们的未来”。与会的科研人员就人类的本质与科学的关联、基因技术的进步、计算机及生成式AI(人工智能)等多方面话题展开了讨论。本活动由瑞典诺贝尔基金会与日本学术振兴会共同举办。

在“诺奖对话东京2025”活动中,诺奖得主就AI与人类的差异等话题展开了讨论(2025年3月,横滨市横滨国际和平会展中心)
人类与机器人有何不同?
首先,为追溯人类历史,斯万特・佩博(2022年生理学或医学奖)基于自身研究内容,就尼安德特人灭绝的原因及其与现代人类的差异发表了演讲。佩博通过解析4万至5万年前的骨骼基因组,研究尼安德特人特有的DNA。
据佩博介绍,尼安德特人的基因组中存在部分被现生人类继承的片段。然而,正因为现生人类向全球各地的扩散、人口增长以及文化技术的进步,尼安德特人走向了灭绝。

佩博称今天人类的祖先来自非洲大陆(2025年3月,横滨市横滨国际和平会展中心)
在这场以人类也可能“灭绝”的开场演讲后,科学家们就人类与机器人的关系展开了讨论。
理查德・罗伯茨(1993年生理学或医学奖)指出,作为人类发源地的非洲生活着众多动物,而将人类与这些动物区分开来的关键是“大脑”。他结合本届活动的主题——尖端技术,提出了“机器人能否具备洞察力并提出问题?是否拥有好奇心?”的问题。
京都大学前校长、灵长类学家山极寿一就该话题追问到:“人类与大猩猩交流时,能通过姿态和表情相互理解。机器人能否传递模糊信息或进行情感对话?”大猩猩被认为有时会展现出令人惊叹的高智能。

山极寿一(大屏显示者)介绍:“现生人类基于知识产生知性,具备了整合复杂信息的能力”(2025年3月,横滨市横滨国际和平会展中心)
对此,作出回应的是机器人学家、负责2025年大阪关西世博会的人工智能展馆负责人、大阪大学研究生院基础工学研究科的石黑浩教授。石黑指出,目前机器人尚难实现两位学者提及的复杂互动。他表示:“通过对话即可判断对方是否为机器人。如果是简短的对话机器人尚可应对,但如果对话较长,便会知道对方不是人类。”他还展望未来称:“再过20~30年,机器人应该就能实现自然的对话。”

会场一角设置的石黑浩外观的人形机器人。参观者搭话时可进行对话(2025年3月,横滨市横滨国际和平会展中心)
当罗伯茨进一步提问:“人类随着智慧的提升变得更具创造力,不仅采集果实,变得还会从事农业。机器人能从事农业吗?”他还就科学技术的使用敲响警钟:“谁在控制机器人?机器人是在帮助我们吗?例如科学家之间即使意见不合,也可以相互交流,而不会相互施加暴力。必须确保AI不被用于错误的方向。如果程序中存在独裁式设定,就必须剔除。杜绝错误信息的输入至关重要,正确提出问题必不可少。”
在后续环节中,各位学者相继指出,应为AI和量子计算机输入注重隐私的项目、准确的研究数据以及考虑人权的信息。
对教育的期待:不受制于SNS,看清真相

会场座无虚席,汇集了不同立场的研究人员和普通市民,甚至出现了站着的旁听者(2025年3月,横滨市横滨国际和平会展中心)
接下来,以“未来”为主题,科学家们讨论了如何应对近年来泛滥的虚假新闻和伪科学。
首先,罗伯茨列举了一则事例:“GMO(转基因作物)能够改善收获量和营养,但美国孟山都公司(当时尚未被德国拜耳公司收购)试图在欧洲推广时,绿色和平组织声称‘GMO危险’。发出反对的声音后就获得了捐款,好莱坞也开始播放相关的宣传。”美国索尔克研究所的约瑟夫・埃克教授叹息道:“技术的优点未能得到传播。”绿色和平组织以GMO存在诸多危险为由,正在推动取缔该技术的行动。
作为这一问题的解决方案,角度与科学略有不同的意见被提了出来。经济学家、九州大学的马奈木俊介主干教授指出:“对某一事物持有风险认知的人,即使知识增加了,其看法也不会改变。虚假信息的传播速度比真实新闻更快,这一点已逐渐为人所知。从行为科学的角度来说,(正确信息的)出发点至关重要。”
罗伯茨指出:“人们渴望教育,但SNS正试图篡夺教育。科学界即使想(与转基因反对运动)对抗,也缺乏资金。197位诺奖得主已签署声明,认可GMO是一项有益的技术。”对此,马奈木建议:“即使科学家缺乏在社交媒体上的传播能力,也应借助联合国等机构的力量来促进信息传播。”
埃克表示:“如果技术能拯救孩子,就应该支持。比如注射胰岛素时,不会有人说‘胰岛素是转基因产物,不能给你打’。”同时,他也展现出包容的态度:“不仅要肯定科学的伟大,还需要接纳对方的意见。”
不忘五岁精神,无惧挑战

本届活动中登场的诺贝尔奖得主名单
获奖年份 | 领域 | 获奖者 |
1993 | 生理学・医学 | 理查德・罗伯茨 |
1997 | 物理学 | 威廉・D・菲利普斯 |
2006 | 生理学・医学 | 安德鲁・菲尔 |
2009 | 化学 | 阿达・约纳特 |
2016 | 化学 | 伯纳德・费林加 |
2019 | 化学 | 吉野彰 |
2022 | 生理学・医学 | 斯万特・佩博 |
2024 | 物理学 | 杰弗里・辛顿 |
在讨论的最后环节,诺贝尔奖得主伯纳德·费林加(2016年化学奖)、阿达·约纳特(2009年化学奖)、安德鲁·菲尔(2006年生理学或医学奖)、威廉·D·菲利普斯(1997年物理学奖)以及理查德·罗伯茨五人登台,分享了当日的感想,并向到场的研究人员表述了心声。
首先,费林加表示:“与年轻的研究学者对话,让我获得了能量。我们探讨了如何规划职业生涯,让我更加明确了在大学工作的意义,颇有新鲜感。”菲尔也表示:“我认为从事研究能够让我成为对社会有贡献的先行者。并非因为他人要求而从事研究。我期待年轻的研究学者能创造更美好的世界,在此我要先表示感谢”,并点头表达了他的谢意。
接着,菲利普斯鼓励道:“大家或许认为诺奖得主是特别的科学家,其实不然。当然,确实也有薛定谔、爱因斯坦、海森堡那样的伟大科学家……但不必强求人人都能成为那样的人。创造力可以在任何环境中诞生,不断学习新知识就有价值”。他还强调,所有研究人员都有机会。
作为对连续研究的建议,罗伯茨表示:“正因为能够思考‘为什么会失败’,即使不成功也没关系。当学生来告诉我‘实验没有成功’时,对我来说是非常幸福的时刻。我自己当然也不喜欢被人指挥‘应该这样做,应该那样做’。如果觉得哪里错了,就应该去思考正确的方向。”约纳特也平静而有力地表示:“年轻时,我常思考大自然为何会这样。请大家思考‘为什么会这样’‘为什么会朝这个方向发展’。”

今年86岁的约纳特(左二)在女儿的陪同下现身会场(2025年3月,横滨市横滨国际和平会展中心)
此时,菲利普斯从容起身说道:“我曾把液氮带到幼儿园,不小心打翻时,产生的烟雾让孩子们惊叹不已。”并做出了“哇”的惊叹的手势,总结道:“不要忘记五岁时的精神。”会场顿时响起雷鸣般的掌声。

菲利普斯起身为会场中的研究人员送上强力祝愿时,现场掌声雷动(2025年3月,横滨市横滨国际和平会展中心)
“我们的未来”,AI既能将虚假信息伪装得像真的一样,又能带来诸多益处——如何应对这种兼具“毒药”与“良药”特性的AI将变得至关重要。2024年的诺贝尔奖已有AI相关研究获奖。
提起诺奖科学家,人们往往觉得他们令人敬畏且严肃,但实际上他们也兼具非常幽默、且富有魅力的一面,这让与会者怀着温暖的心情离开了会场。
【相关链接】
诺奖对话东京20252025专题网站
“诺奖对话东京20252025”YouTube频道
原文:泷山展代 JST Science Portal 编辑部
翻译:JST客观日本编辑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