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观日本

NICT:VR飞行体验可减轻恐高症,获得“即便坠落也能飞”的预感

2025年07月01日 信息通信

日本国立研究开发法人信息通信研究机构(NICT)研究发现,当通过虚拟现实(VR)进行低空自由飞行体验时,患有恐高症倾向者的生理性、主观性恐惧反应均会减轻。研究揭示,大脑中进行“通过自身行动能够过渡至安全状态的预测”可能成为消除恐惧的新机制。VR或有望应用于恐高症的治疗方法。

title

在VR实验中,受试者佩戴头显设备,通过测量皮肤电阻来检测拿着控制器的手部出汗量。脚的动作则通过足部追踪装置进行测量(供图:NICT)

NICT脑信息工学研究室春野雅彦(计算神经科学)室长介绍道,人类为了克服恐惧,此前的主流方法是反复体验引发恐惧的状况。这种克服被认为是通过持续学习“这种状况并不危险”的记忆机制来实现的。

然而,对于恐高症患者,实际多次前往较高的场所并不现实。春野室长等人认为,若使用可将计算机生成的假想空间以近乎真实的方式进行模拟体验的VR,就有可能形成“只要自己采取行动即可过渡至安全状态”的预测来缓解恐惧。

研究人员对研究室所在的大阪大学的学生等进行询问来测量恐高症程度,并招募了85名具有恐高症倾向的受试者。在进行适应VR身体所需的任务后,让受试者在VR环境中行走在一栋80层、高300米的高楼伸出的板材上,并通过粘贴在手指上的电极测量皮肤电阻,将“手心冒汗”的程度作为生理性恐惧反应加以量化。

同时,通过让参与者从“完全不害怕(0)”到“害怕到无法忍受(10)”的11个等级中选择害怕程度,将主观性恐惧反应量化。此后,将受试者分为在VR空间中用双手握持的控制器自由操控方向、同时进行7分钟高度5米以下低空飞行的44人飞行组,以及自身不操控方向而观看他人VR飞行影像的41人对照组。随后,飞行组与对照组均再次在VR环境中行走在高楼的板材上并测量生理性恐惧反应及主观性恐惧反应。

title

以双手的控制器操控方向、同时在VR环境中进行低空飞行的人(左),以及自身不操控方向而仅观看他人VR飞行影像的人(供图:NICT)

与最初在VR环境中行走于高楼板材上时(第一次高处行走)相比,飞行组和对照组在第二次高处行走时由皮肤电阻所知的出汗量及害怕程度均有所下降,飞行组的出汗量下降幅度更大。在46人的飞行组和28人的对照组中开展类似实验,也得出了相同结果。

title

在VR环境中两次进行行走于高楼板材上的高处行走任务后,曾自己操控并进行VR飞行体验的飞行组的出汗量(皮肤电阻SCR)较仅观看的对照组下降更显著(供图:NICT)

利用实验后实施的调查问卷的数据进行与生理性恐惧减少量之间的回归分析,结果发现,第二次高处行走时越是感到“自己能够飞行,所以即使坠落也没有危险”,其生理性恐惧反应下降的幅度就越大。

今后若能确认VR环境中的恐高症减轻效果能在现实世界中具有长期效果,则有望将其应用于使用VR的实际治疗和支持中。本研究获得了国立研究开发法人科学技术振兴机构(JST)的战略性创造研究推进项目、JST登月型研发项目(Moonshot)以及文部科学省科学研究费补助项目的支持,研究成果已于5月13日发表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的电子版上。

原文:JST Science Portal 编辑部
翻译:JST客观日本编辑部

【相关链接】
信息通信研究机构新闻稿 体验过VR自主飞行的人会形成“即使坠落也能飞”的预测并减轻恐高反应

【论文信息】
期刊:PNAS
论文:Transition ability to safe states reduces fear responses to height
DOI:10.1073/pnas.2416920122

日语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