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制订防止塑料垃圾造成全球环境污染的国际条约,第六次政府间谈判会议(INC6)于8月5日至15日在瑞士日内瓦举行,有180多个国家的政府代表出席。然而,围绕塑料生产规制等议题,赞成方与反对方的对立始终未能化解,最终未能达成共识,国际条约被推迟至今后讨论。
塑料制品因其便利性在全球范围内的生产和消费量不断增加。然而,其难以在自然环境中分解的特性使得部分一次性容器等废弃物流入海洋,由此带来的问题已超越国界,成为与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丧失并列的“三大全球环境问题”。
塑料垃圾问题亟需类似《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下《巴黎协定》的国际框架来解决。继上次韩国会议后,此次再度推迟达成协议,令人遗憾。因此,国际社会需要团结一致,推进有力措施。各国应尽快重启谈判,就具有实效性的塑料污染防治条约达成共识,为推动条约成立而努力。

在瑞士日内瓦召开的INC6会议现场(UNEP提供)
欧洲+岛国VS产油国+中美
防治条约是为遏制日益严重的塑料污染问题,于2022年3月在联合国环境大会上决定制订的。自同年11~12月举办的乌拉圭INC1会议以来,各方已就废弃物管理方式、生产量规制等广泛议题展开多轮协商。虽然联合国环境大会设定了2024年底前达成协议的目标,但在作为截至期限的韩国INC5会议上,围绕生产规制的意见对立巨大,会议被迫放弃达成协议。各方曾寄望于本次INC6会议能够使条约成立,但未果。
据承担条约制定秘书处职能的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介绍,INC6有来自183个国家的1400多名政府代表,以及来自400多个环保相关团体等的1000多名观察员参加。INC6会议主席路易斯·巴亚斯(厄瓜多尔)在8月5日的开幕式上曾发言表示,“(塑料污染是)人类引发的危机,必须通过人类的努力与合作来解决”,表达了对会期内达成协议的期待。
然而,据UNEP及与会人士透露,关于本次会议的核心争议——“是否在塑料生产阶段引入规制”的问题,自讨论初期就延续了INC5的胶着状态。积极主张塑料管制的欧盟以及受海洋垃圾影响严重的岛屿国家,自INC5起就一致要求在条约中写入生产和消费量的国际削减目标。另一方面,以沙特、俄罗斯为代表的产油国则坚持“应优先推进废弃物管理”的立场,美国和中国也明确反对生产规制。
巴亚斯主席在会议尾声提交了一份删除直接涉及生产规制条款的条约草案。然而,此举遭到规制赞成派的强烈反对,即使将会期延长一天至15日,各方仍未能达成共识。与会代表在闭幕后表示:“除中国外,美国在特朗普政府上台后转向反对规制阵营是重要原因。”

INC6会议上继续围绕塑料生产规制议题展开激烈讨论(UNEP提供)
除生产规制外条款基本成型
此次会议因生产规制意见对立导致协议未能达成。因此,会场上也出现了对巴亚斯主席的会议运营的严厉批评。除生产管制部分外,条文草案中关于削减因塑料不当管理产生的废弃物(垃圾)等条款已基本成型。这表明谈判也取得了一些成果。
巴亚斯主席8月15日提交的条约草案共31条。第1条明确规定条约目的是“保护包括海洋环境在内的环境及人类健康免受塑料污染”;第2条“原则”中提及“缔约国有责任确保本国管辖或本国控制下的活动不损害他国环境或无管辖区域”。
此外,第4条“塑料制品”在设定条件的前提下,明确了减少塑料制品的生产与消费的总体方向。特别值得关注的是,草案指出应减少含有害化学物质的塑料生产的必要性。此外还详细规定了导致塑料垃圾产生的不当管理行为。

INC6闭幕时巴亚斯主席提交的条约草案前言(UNEP提供)
UNEP执行主任英格尔·安德森在会议结束后表示,“塑料污染已经存在于我们的地下水、土壤、河流、海洋,甚至我们的身体里”。同时她宣布,UNEP将继续与人类共同面临的塑料垃圾危机作斗争。

UNEP执行主任安德森在INC6发表演讲(UNEP提供)
每年有610万吨塑料垃圾流入海洋
塑料具有价格低廉、重量轻、耐用且易于加工的特性,自1970年代以来,产量以发达国家为中心急速增长。根据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等机构的报告,全球塑料年产量自1950年的200万吨激增至2019年的4.6亿吨,70年间增长了约230倍。有预测显示,未来30年全球将生产超过260亿吨塑料。
目前的问题在于,大量生产消费后的塑料制品都以不恰当的方式被排放到环境中,全球平均回收率还不足10%。2019年的塑料垃圾量达到3.53亿吨,20年间翻了一番。虽然此前估算每年流入河流和海洋的塑料垃圾约为800万吨,但OECD最新数据显示,2019年这一数字已降至610万吨。尽管估算数字有所下降,但总量仍然惊人。有预测认为,到2050年,海洋中的塑料总量可能会超过鱼类的总重量。

全球塑料消费量在持续增长(OECD提供)
揭示健康风险的研究相继涌现
塑料垃圾在漂流过程中会碎裂成微小颗粒。直径小于5毫米的被称为“微塑料”(MP)。当鱼类、海龟、海鸟等海洋生物误将其当作食物吞食后,不仅会导致这些生物死亡,还会通过食物链对人类健康造成危害。这类揭示塑料垃圾风险的研究正在不断出现。
意大利的一个研究团队对257名颈动脉疾病患者血管中的斑块进行切片分析后发现,60%的患者体内检测出MP等微小塑料颗粒。虽然微塑料与疾病之间的具体关系尚不明确,该研究论文已于2024年3月刊登在美国医学期刊上,引发了全球的关注。
在日本,东京农工大学的高田秀重名誉教授(环境化学污染专业)等人的研究团队长期致力于调查塑料垃圾对海洋生态系统的影响。他们特别针对产品中添加的阻燃剂、紫外线吸收剂等化学物质的有害性多次发出过警告。

污染海洋的塑料垃圾示意图(UNEP提供)
制定具有实效性的国际公约迫在眉睫
据以观察员身份参加INC6的环境智库相关人士透露,美国总统特朗普在地球环境问题上对国际合作持消极态度,这种立场直接影响了美国政府的应对方式,并给会议蒙上了阴影。特朗普总统签署了相关行政令,叫停前任拜登政府推动的纸质吸管转换政策,明确展现出“回归塑料”的倾向。
美国是世界上人均塑料容器废弃量最多的国家。当前美国政府的“本国优先主义”与地球环境问题不可或缺的多国协调机制格格不入,这一局面令人担忧。废弃量排名第二的则是日本。日本曾作为2019年大阪G20峰会主席国,主导制定了“到2050年实现海洋塑料垃圾零新增污染”的目标。
据现场的记者报道称,“日本政府此次呼吁应制定多数国家都能参与的公约,在保持中立立场的同时积极奔走协调”。但由于时间有限等原因,日方在推动共识形成方面似乎未能充分发挥影响力,令人遗憾。
虽然下次INC会议的时间和地点尚未确定,但制定具有实效性的国际公约已刻不容缓。即便重启谈判,围绕生产管制的分歧也难以轻易化解。具体管制措施可参照《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下的《巴黎协定》模式,在公约成立后再行纳入。
各国当前应优先致力于推动公约成型。同时,在各自的国内推进防止塑料垃圾流入海洋、开发替代品以及提高回收率等,仍有诸多可行的措施。

被随意丢弃并遗留在环境中的塑料容器类垃圾示意图(UNEP提供)
原文:内城喜贵 科学记者/共同通信客员论说委员 JST Science Portal 编辑部
中文:JST客观日本编辑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