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观日本

让荒原变沃土的日本技术专家们(下)

2021年05月21日 人物往来

上接:《让荒原变沃土的日本技术专家们(上)

自1979年日本首次派出考察团前往三江平原,直到龙头桥水库建成,经过了22年的时间。在此期间,佐野藤三郎坚持不懈地做着日中两国政府的工作,以推动此工程项目入选政府开发援助(ODA),日本的技术人员们也毫无保留地传授他们的知识、技术和经验。得益于此,相较于水库建成前的1990年,2005年三江平原的灌溉面积增加了55%,粮食产量增加了3.3倍。

title

图片:前苏联制造的四驱车陷在泥泞的道路上动弹不得,1981年9月,三江平原(图片:中山辉也)

让三江平原项目入选ODA的决定性一招

日方考察团首次被派往三江平原的第二年,也就是1980年,为了让项目获得政府开发援助(ODA),佐野藤三郎使出了这样的一招——向中方赠送用于转移地质勘察技术的物理探测器。中山辉也等四名技术专家从日本带着设备来到黑龙江省七台河市,在尚未完工的桃山水库展开实地培训。

此前中国的水库工程主要采用电法勘探方法,而这次使用弹性波勘探法,需要爆破,引起中方的高度关注,除了政府官员外,还有许多技术人员前来学习取经。

两国技术人员白天紧锣密鼓地开展有关技术转移的技术操练,晚上围着饭桌一起吃饭。大家很快打成一片,工作进展顺利。起初被诟病为规划草率的桃山水库,得益于技术转移的良好效果,至今仍在发挥着灌溉和治水的作用。

title

为技术转移进行实地培训的桃山水库挖掘工程现场(1980年7月,三江平原,图片:中山辉也)

同一时间,在日本国内,国际协力事业团(现在的国际协力机构,JICA)启动了三江平原农业开发综合项目的协商工作。这是一个规模宏大的项目,光是黑龙江省宝清县龙头桥灌溉区,就相当于当时新潟县所有水田面积之和(约13万公顷)。

1981年,“三江平原龙头桥典型地区农业开发计划”被确定为首个对华ODA项目。随后,日方启动了分析项目合理性的调查工作,中山数次前往中国,每次一待就是三个月以上,直至1984年调查结束。

努力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确保工作顺利进行

1981年8月,JICA派出了一个由农林水产省技术官员带队的23人调查团。一行人住进了宝清县的一家招待所。负责水库选址和制作地质图的中山和搭档、翻译、司机四人一组,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当中。

为了和大家建立良好的关系,中山时而会以日本的吃法,把国营农场分来的毛豆用盐水煮熟,或是给玉米刷上酱油烤得香喷喷地跟大家分享,加深相互间的友情。日本的调查团员自不用说,中方人员也很高兴。

但也经常遇到一些问题,比如开会时的意见分歧和沟通联络不到位,等等。为了避免让对于日本要求很多的中国产生过度的期待感,凡是觉得难办的时候,中山都会果断回绝,绝不会勉强妥协。不同国家的价值观有差异,由此造成的烦躁情绪不可避免——这么一想,生气的事儿也就自然少多了。中方的搭档也比较善解人意,得以让中山顺利完成了自己负责的工作。

title

由于总有大群的牛虻围在身边,所以只能戴着防虫网开展工作。图片中间是中山辉也(1981年9月,三江平原,图片:中山辉也)

日本历史教科书表述问题导致关系恶化

1982年3月,应JICA请求,中山前往宝清县,主持水库选址和地质勘探法的技术转移等工作。由于此前已经来过多次,所以连本地商店的售货员都跟他很熟。然而就在这一年,日本历史教科书的表述演变为外交问题,在中国引发了反日运动。

原本态度一直很亲切的人们开始疏远、回避中山等人。从日本带来的复印机被用来印刷反日传单,办公室的桌子上也被人用小刀刻下了“日本帝国主义”的字样。

中山回忆说:“想起之前关系那么融洽,技术上也合作得亲密无间,就觉得非常遗憾。当时我琢磨着只能咬牙等到事态平息了。”据说,身心疲惫的他急切地盼着回国,每过一天就用笔把日历上的日子划掉。

title

应JICA请求前往水库坝址候选地考察的调查团(穿白色大衣者是中山辉也),1982年4月,三江平原(图片:中山辉也)

持续紧张的“冷战”迎来融冰转机

5个月后的8月,为了整理撰写地质勘探的最终报告,中山又去了一趟三江平原。此时,之前反日情绪高涨的中国方面在接待方面有了一些变化。为了方便日方调查人员过夜,中方准备了带拖车的移动式板房,还专门从哈尔滨请了厨艺高超的厨师专门给调查人员烹饪符合日本人口味的饭菜。

title

当时住在拖车移动板房里的中山(左)(1982年8月,三江平原,图片:中山辉也)

虽然当地的纬度比日本高,但大陆性气候的夏天非常炎热。白天气温经常超过35度,而晚上又降温很明显。加上空气干燥,难以做好健康管理,中山感冒了好几次。

在那时还比较少见的电冰箱里,冰上一些麦芽糖浆加酒精和碳酸气制成的啤酒,晚饭时喝上几口,成为他在当地的一大乐趣。但因为缺电,常常停电,加上天气炎热,食物很快就会变质腐坏。终于有一天,中山吃坏了肚子,还发了烧。即便如此,他还是坚持完成了任务以后才回到宝清县的招待所。

上门出诊的医生用几乎有奶瓶粗的注射器给他打了抗生素。不久后烧是退了,但腹泻始终止不住。就在他没有食欲的时候,中方人员还给做了使用了大量香味蔬菜的中餐。

“所有菜里都加了香菜之类的东西,生理上完全接受不了那个气味。现在算是能吃了,但那个时候真是痛苦啊。”他就靠着从日本带来的碗装泡面,一天一顿,总算熬了过来。

title

处于封冻状态的龙头桥水库坝址候选地的下游地区,1982年4月,三江平原(图片:中山辉也)

后来,中山又多次往返于日本和三江平原之间,完成了自己负责的有关ODA项目的所有专业调查。

敲定龙头桥水库建设费用约58亿日元贷款

1984年,三江平原项目评估调查顺利结束。但中国政府决定优先发展沿海经济,暂时搁置了三江平原项目。黑龙江省也比较怠慢,没有积极推动中央政府关注此事,于是项目陷入了停滞状态。感到事态严重的佐野积极给中央和黑龙江省政府做工作,并开始频繁出入日本大藏省(现在的财务省)和农林水产省,疏通各种关系。

上天不负有心人,1993年,中国总算向日本政府提交了《龙头桥项目准备阶段无偿援助申请书》。1994年12月,日中举行事务性高级别磋商,确定了日方将为龙头桥水库建设提供大约58亿日元贷款,为项目的推进赢得了重要支持。

然而,就在8个月前的3月,佐野参加在东京举行的土地改良事业功勋人士表彰大会,获颁农林水产大臣奖以后突然病倒,不久便撒手人寰。他最终没能等来盼望了多年的好消息。

翘首以盼的龙头桥水库建成

佐野离世后的1996年,中国加入了《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CTBT),对华开发援助实务磋商工作重新启动。作为贷款项目,正式确定了“黑龙江省三江平原龙头桥水库建设事业计划”(限额30亿日元)。由此,龙头桥水库于1998年正式开工建设。2002年,控制流域面积达1730平方千米、总蓄水量达6.15亿立方米,黑龙江省水利建设史上首个利用外资修建的大型水库宣告建成。

与水库建成前的1990年相比,2005年三江平原的灌溉面积增加了55%,粮食产量增加了3.3倍。机械化水平、农民收入和生活水平全都得到了提高,同时也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title

正在施工的龙头桥水库规划建设点(1999年2月,三江平原,图片:中山辉也)

title

建成后的龙头桥水库(2006年5月,三江平原,图片:中山辉也)

佐野作为日中两国的牵线人,中山作为地质领域的技术专家,分别在这个项目中发挥了自己的力量,将这片湿地荒原变成了丰饶的大地。配合耕地整治工作的展开,岩手县的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和北海道的育苗技师长期驻扎黑龙江省,手把手地指导当地农民种植具有较强耐寒性的日本稻米,这也成为粮食增产的一大关键。

能够参加这样一个帮助中国脱贫致富的项目,中山感到非常自豪。在ODA项目中,自1981年开始的四年里,共有51人参加过调查团,现在他们当中超过一半的人都已经离世。剩下的成员也大多年逾八旬,能够讲述当年以佐野为核心开展日中地方交流历史的人已经越来越少。

随着新老一代的交替,现在就连中国政府和三江平原的农民对该项目的理解也变得十分淡薄,中山对此忧心忡忡,亲自写书纪录了长期以来的工作。现在,为了在哈尔滨或者龙头桥水库坝址修建铭刻两国交流历史的纪念碑,他正在呼吁有关方面予以支持。

title

发挥蓄水功能的龙头桥水库(2018年,三江平原,图片:中山辉也)

民间层面的技术交流是一个小球

从中山第一次踏上三江平原的土地到2021年,已经过去了42个年头。参与项目之初,虽然两国已经实现邦交正常化,但身边还是有不少人不能善意地接受对华技术合作这种行为。因此,他曾被视作异类,甚至在生意场上遭到冷脸相待。

身为社长,因为去中国而要长期离岗,这是当时中山本人最担心的问题。但他还是毅然决定了要参加这个项目,因为他想在广袤的大陆,挑战先人不曾尝试的事情。

他回忆说:“看到那些经历文化大革命以后身心疲惫的人们,我就想为改善他们的生活做点什么。当时也有对中国赎罪的心情,我觉得不光是我,所有参与了项目的日本人都怀有同样的心情。在陌生的土地上开展工作并不轻松,但和佐野先生付出的千辛万苦相比,我的经历简直微不足道。”

title

中山辉也。。Kitac株式会社董事长。1937年生于新潟县。新潟大学理学系毕业后,进入东京一家建筑业咨询公司工作。之后曾供职于新潟县政府,1973年创立北日本技术咨询公司(现在的Kitac),出任董事长。2017年起任现职。目前还兼任公益财团法人新潟县国际交流协会理事长、NPO法人新潟县对外科学技术交流协会理事长、公益社团法人日本技士会顾问等职。

中山现在同时担任着公益财团法人新潟县国际交流协会和NPO法人新潟县对外科学技术交流协会的理事长职务。在日中关系发生恶化的背景下,中山用两个足球来比喻,解释了在国家层面开展交流的问题。

他说:“如果并排摆放两个足球,它们中间无论如何都会出现很大的间隙。要想填补这个间隙,就需要一颗小球。地区之间、地方之间、民间的交流就是这样一种小球,发挥着填补国与国间隙的作用。但愿借助日中交流完成的这个项目,能够成为今后打造世界粮食基地的原点。”(文内省略敬称)

title

自动联合收割机在三江平原收割水稻(2020年10月15日,新华社/共同通信Images)

作者:片冈优佳
本文由 日本网 授权转载
版权声明:本文版权归nippon.com所有,转载或部分复制使用均请事先联系日本网获得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