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观日本

【人物】“日本袁隆平”原正市与中国的水稻情缘

2020年03月17日 人物往来

熟悉我们的读者或许还记得,我们的“人物”系列文章曾介绍过一位改革开放进程中,为中国的粮食生产做出过重要贡献的日本专家藤原长作。他原是日本岩手县一个普通的农民,却被誉为日本水稻种植第一人,被日本天皇赞誉为“水稻王”。上世纪80年代,他带着自创的“藤原式栽培法”来到中国东北。在他的指导下,中国的“北大荒”成了中国最大的粮仓“北大仓”。这一巨大转变,除了藤原长作的努力外,还有一位至关重要的日本专家,他同样为中国改革开放初期的农业建设贡献卓著,这位专家就是原正市(1917年~2002年)。

提起原正市,或许大家都不熟悉。但是,他曾经在中国获得诸多荣誉,是中国政府“友谊奖”、中国农业奖章、中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获得者,也是黑龙江省荣誉公民。在他去世6年后的2008年,原正市当选为“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最有影响的海外专家”,获得这一荣誉的海外专家仅15人。

人物 “日本袁隆平”原正市与中国的水稻情缘

1996年获得“中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照片:中国网)

人物 “日本袁隆平”原正市与中国的水稻情缘

2008年中国媒体关于“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最有影响的海外专家”的报道

原正市的获选理由中写到,从1982年开始,为传授推广水稻旱育稀植技术,他坚持不懈20年,访华63次,跨经30个省市自治区巡回指导,累计在华工作1800多天;这项具有省种、省肥、省水、省工的栽培技术,比常规种植平均每亩要增产10%以上,被农业专家誉为水稻栽培史上的一次革命。最盛时期,全国每年有2亿多亩水稻因此受惠。

原正市是日本著名水稻栽培专家。1917年生于北海道岩见泽市,1938年毕业于北海道大学农学系,后在北海道从事水稻栽培方法、育种、除草和机械插秧等研究试验工作,是日本水稻旱育稀植栽培技术的创始人之一。其退休后在日本北海道黑龙江省科学技术交流协会担任理事,并志愿到中国试验推广水稻“旱育稀植技术”。

原正市先生1979年第一次到访中国时,已经是一位年届花甲的老人。他不顾年事已高,此后二十年如一日,频繁往返中日之间。为了将旱育稀植栽培技术推广到中国大江南北,坚持不懈访华63次,跨经30个省市自治区巡回指导,累计在华工作1800多天,为中国水稻增产作出了突出贡献。

专家与稻农

原正市带到中国的水稻“旱育稀植技术”曾经引发了中国水稻栽培史上的革命。水稻旱育苗稀植栽培技术是将传统的在水田中育秧改变为在旱地里育秧,从而提高了秧苗的素质,增强了抗逆性和苗发根力,培育出根系发达的壮苗,秧苗耐寒,生长健壮,可利用的分蘖多;同时延长光能利用时间,稻谷提前成熟,并能实现高产稳产;其采用的稀植方法可降低成本,省种和省水均为50%,省肥50—70%。此外,这种技术具有抗病强、省工、操作简单易行等特点。由于优势明显,这种技术很快在黑龙江得到推广。

为了推广技术,原正市先生常需要为中方人员授课。他虽然个子不高,在很多中国人心目中,形象却很高大。虽已高龄,却精神十足。讲课时,他是个思维活跃、治学严谨、理论渊博、功底雄厚的一流专家,数以万计的中国人听过他传授技术知识或接受过他的现场指导;下了讲堂,他来到农村,深入田间,和稻农一起劳作,满身泥水又俨然是个地道的稻农。

除了专业技术令国人受益,他的为人处事风格也颇受认可。90年代我国报纸登载原正市的事迹时报道,每次来到黑龙江,原正市先生极少在哈尔滨逗留,每次都是直奔田间地头,赶赴农村,为当地的水稻种植出谋划策,传授技术,解决困境。农村生活条件艰苦,交通道路坎坷,高龄的原正市也从未抱怨,一直都干劲十足。他的吃苦忘我精神让人由衷敬佩。

银色的梦想,金色的收获

这位花甲专家鬓发银白,一直梦想着他带来的“旱育稀植技术”能在中国的土地上,结出金色的硕果。功夫不负有心人,二十年如一日的坚持取得了令人骄傲的成绩。在使用这个栽培技术后,水稻亩产可几乎翻倍,黑龙江省的水稻种植面积平均每年递增约七万公顷,水稻一跃成为黑龙江省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使得原本水稻生产落后的黑龙江省成为了水稻大省。

黑龙江许多自然条件差的农村地区,粮食产量难以提高,农民收入很低,在采用了原正市的旱育稀植技术后,发生了令人瞩目的变化,人均收入成翻论倍地增长,部分地区甚至实现了十倍增长,许多农户因为这项技术脱贫,他也被当地人誉为“洋财神”。更有意义的是,因为他多年坚持不懈地推广科学知识和科学栽培技术,为黑龙江培养造就了一大批热爱科学的基层干部和农业技术员,对中国改革开放初期的农业科技进步有深远的意义。

除此之外,这个技术还走出了黑龙江,被证实是适应从黑龙江到华南的广大的稻米产区的自然环境的技术。在他的积极推广和悉心指导,以及中国各级部门的共同努力下,这项技术在中国得到了更加广泛的推广。到1998年,中国的水稻旱育稀植面积达到了年2.03亿亩。仅上个世纪90年代,原正市的旱育稀植栽培技术就为我国累计创造了20多亿元的经济效益。也因此,原正市被誉为“日本袁隆平”,业界评价他是中国水稻推广和技术普及方面贡献最大的专家之一。目前,中国水稻耕种面积的50%以上使用着他带给中国的这项栽培技术。

小细节,大感动

在帮助中国推广技术的20年间,原正市有许多小事被亲历的国人所铭记。1982年,他第一次赴黑龙江海伦传授水稻旱育稀植技术,在扎音河乡东太村搞水稻育秧试验。开头几年,到中国的往返机票和其他的一切费用均由原正市自己或依靠他的兄弟解决。当时的卫生条件差,来中国的第一年,他28天没能洗上一次澡,每周6个工作日,吃住都在当时的生产大队。当地因为没有冰箱,鸡鱼肉类只能用竹筐装好吊放在深井里,借冷水保鲜。早春时节尚可,可一进五月,天一热,这些肉类便容易变质。结果把原正市吃得上吐下泻,直发高烧。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原正市仍然不忘初心,坚守了6个月,直到水稻丰收才放心地回到日本。

1989年,原正市来到承德市隆化县。在张三营镇河东村,原正市顾不得寒风瑟瑟,向前来迎接他的乡亲们鞠躬行礼后,就手把手地教他们整治苗床,给他们讲解旱育稀植栽培技术。此后,他多次来隆化,每次来的时候他都会到田间地头为农民兄弟讲解技术,还麻利地换好工作服,走入稻田,摸秧、抓泥,为农民们做示范,被乡亲们亲切地称为“老原”。

人物 “日本袁隆平”原正市与中国的水稻情缘

原正市20多年来访华60多次,到各地传授水稻种植技术(照片:中国网)

原正市81岁时受到当时中国国家主席江泽民的接见,他充满感情地说,中国人民对他非常热情,使他很受感动。每次看到中国农民因为使用这一技术获得了丰收,露出笑脸,这对他是最大的安慰和满足。他还说“生老病死,不可抗拒。人死了,就像一股烟,随风飘散了,如果大家吸收了我的技术,技术仍能发挥作用,那就像我仍然有用一样,我将不胜荣幸和欣慰。”这些朴素而真挚的话语,如今读来依旧让人感到温暖。2002年原正市先生去世,中国政府为他塑造了两尊半身铜像,一尊安置于北海道原正市故乡的母校“北海道岩见泽农业高中”,另一尊安置于湖南省长沙市中日友好公园内,以纪念他对中国人民的深切友谊和重要贡献。

撰稿 中日双语杂志 《聴く中国語》 u-how.co.jp
编辑修改 JST 客观日本编辑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