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3月至8月综览

日本社会 · 经济百科 2011年08月22日

自3月11日以来,日本的论坛专门把“赈灾复兴”以及“核辐射”作为两个核心,将评论区分为“批判”型和“启发”型。

前者(批判型)比如说批判赈灾复兴行动迟缓以及对地震预知能力的不满。后者(启发型)则表现为“以地震灾害为契机,把日本建设成为一个更理想的国度”之类的范式转换论。

前者以对核电站事故的批判居多。举个例子,《科学》杂志5月刊中,神户大学名誉教授石桥克彦教授在题为《福岛核电站的震灾》中指责:在地震发多地带建造多个核电站自身就是“核电站的震灾”。此外,东京大学的罗伯特·格拉教授在《“意料之外”的拙劣演技》(中央公论6月刊)一文中批判:日本的地震研究所以“提前预测”这一“目标”为幌子来获取国家预算还真是方便啊。另外,对政府以及东京电力公司应对迟缓问题的批判也非常辛辣、毫不留情。

另一方面,将地震当作是一次好机会,积极地诉诸复兴重建的呼声也为数不少。比如说在《东洋经济》杂志(2011年5月14日刊)中,日本防灾减灾研究权威关西学院大学河田惠昭教授以《地震灾区的总体设计》为题,把新的城市建设作了一个视觉性的展示。并强调需要从硬件上进行转向。地震灾区宫城县的现任知事以《宫城将以独自的复兴特区构想来重建家园》为题向《Voice》杂志投稿,阐述了为重建渔业需要引进民间资本等明确的灵活的政策转向。

另外,东京大学伊藤元重教授以及经济同友会秘书长长谷川闲史以《政治家啊,请不要再损害国家利益》为题进行漫谈(《Voice》杂志8月刊),指出推进作为日本再生具体项目TPP的重要性,并诉说应该在经济方面进行大转换。在《中央公论》8月刊中建筑学家户恒浩人在文章《节电省能营造美丽的夜景》中指出:本来在3.11之前就对“越亮越好”这种风潮“不敢苟同”,他指出应该逐渐摸索新的方法,示意人们转换生活方式。再者,在规模巨大的转换方面,《世界》杂志9月刊中,藤井英二郞及甲斐哲郞两人以“绿色改变城市、绿色改变生活”为主题,讨论了城市林荫路的机能、历史、文化性、社会性的意义以及与环境问题的因果,提出了新时代的都市论。

总之,在大转换这个观点上,在赈灾复兴以及核电站事故这两个核心以外,千叶工业大学的松井孝典教授在《深宇宙行星探测才是日本的国际贡献》(《Voice》杂志5月刊)一文中主张:依靠小型机械进行火星等地球外生命探测,具有重大的国际意义。通过国际关系为脉络来论述日本的科学技术。为经济衰退及震灾后疲于奔命的国民提供了换一个角度,则“海阔天空”的新视野。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