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观日本

【新型肺炎】日本专家会议:“关于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对策基本方针的见解”(全文)

2020年02月27日 生物医药

2020年2月24日,日本厚生劳动省加藤胜信大臣召集了以日本国立感染症研究所所长胁田隆字等为首的14人专家会议,针对新型冠状病毒的感染对策向日本政府提出了专家见解,指出目前的首要目标是尽量拖延感染峰值的到来,并在峰值到来之前增强医疗机构的能力。全文翻译如下:

关于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对策基本方针的见解

日本厚生劳动省公开的新型冠状病毒对策的基本目的

1.前言

本次专家会议针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对策,从医学专业的角度为政府提供了适宜的建议。

我们目前正在与很难完全防止感染的病毒做斗争。这种病毒要做到完全防止每一个人感染是不可能的。

但是,抑制感染扩大的速度是可能的。为此,未来1-2周正处于是感染迅速扩大,还是能够收敛的关键时期。假如感染快速扩大,患者数量出现爆发性增加,医务人员感染的风险升高,有可能出现医疗系统的崩溃,以及社会和经济活动的深度混乱。

今后应采取对策的最大目标是,抑制感染扩大的速度,尽可能减少重症患者的出现和死亡数量。

作为专家,我们有责任和义务直接告诉市民我们根据目前已经明确的信息对现状进行了怎样的分析,拥有何种看法,为此汇总了这份“见解”。另外,这份“见解”的内容只是目前的见解,随时都有可能发生变化。

2.对日本国内感染情况的评估

2019年12月上旬,中国武汉正式报告了首例感染者,但武汉封城的时间为2020年1月23日。因此,在这一个多月的时间里武汉与日本之间有过大量的人员往来,其中就有感染了病毒的人员。

目前日本国内已有多个地区出现不清楚是在何时何地被谁感染的病例,国内的感染处于可能迅速扩大的状况。因此,无论是否曾前往过中国部分地区,都需要更进一步加强警戒。

关于这个病毒的特点,我们目前认为,会增大感染扩大风险的环境是人与人面对面的近距离接触(伸手能够触及对方的距离)、对话持续一定时间以上、处于很多人之间的状态。我们最为担心的是在这种环境下,一个人感染很多人的事态,在多种场合连续不断地出现。

3.目前已经明确的事实

(1)感染者的情况

感染新型冠状病毒的人大多数没有症状或者症状较轻,也有已经康复的人。

分析日本国内的病例可以发现,很多人出现持续1周左右的发烧和呼吸道症状,很多人表示有强烈的疲倦感。

但是,也有一部分病例出现了严重的肺炎症状,需要使用人工呼吸机进行重症治疗,住院时间也比季节性流感要长的情况。截至目前的调查显示,老年人和患有基础疾病的人病情加重的风险较高。

(2)关于感染途径等

目前已经明确的感染途径以咳嗽和打喷嚏等飞沫传染和接触传染为主。我们认为还没有发生空气传染。但无法否认存在例外,比如至近距离距离面对面,即使没有咳嗽和打喷嚏等,也无法否定感染的可能性。

传染性与重症与否未必相关,已有无症状和轻症的人感染了他人的案例。这让预防该病毒的感染变得极为困难。

(3)关于PCR检测

PCR检测目前还是检测新型冠状病毒的唯一方法,有必要在需要的场合合理进行。

面对感染在日本国内扩大的现状,从预防感染的政策角度来看,为所有人实施PCR检测并非对抗这种病毒的有效对策。另外,虽然产官学各界已经在发奋努力,但受设备和人员的限制,也无法为所有人实施PCR检测。为做好对应感染的迅速扩大,需要将有限的PCR检测资源集中用于有重症化风险的患者。

另外,目前正在大力开发快速诊断试剂盒。

(4)医疗机构的情况

以东京首都圈为中心的很多医疗机构的传染病病床已被用来接收钻石公主号游轮的患者。如果担心感染的大量人员涌入医疗机构,可能会导致医疗系统的混乱。另外,医疗机构变为导致感染迅速扩大的场所也不无可能。

4.希望大家配合的事情

我们认为,未来1~2周将是国内的感染是否会急速扩大的关键时期。因此,作为市民必须做好自己能够做到的事情。

尤其是出现感冒和发热等轻微症状时,不要外出,请在家中疗养。不过,如果出现以下症状,一定不要硬撑,请立即联系各都道府县设置的“回国者和接触者咨询中心”。

● 感冒症状以及37.5°C以上的发烧持续4天以上(包括不连续服用退烧药就不退烧的情况)

● 有强烈的疲倦感和呼吸困难症状

※ 老年人和患有基础疾病等的人,上述状态持续2天左右就需要咨询

另外,没有症状的人也需要调整自己每天的行动模式,尽量避免前往与他人面对面近距离接触(伸手触及对方的距离),对话不要持续一定时间以上,避开处于很多人中间的环境。虽然没有症状也存在感染的可能性,但请不要因为担心就立即前往医疗机构就诊。为避免医务人员和病人感染病毒,以及避免医疗机构负担过重,请每个人都多加留意。

教育机构和企业等在预防感染迅速扩大方面起着重要作用。请根据各自的业务特点予以配合,尽可能改变会议和活动的方式,比如采取错峰出行,远程办公,举行在线会议等方式。

日文原文

中文 JST客观日本编辑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