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观日本

【东瀛育儿记】日本式的校园文化——“部活”

2019年03月29日 中小学教育

樱花含苞待放的三月,是日本的毕业季。这个三月,初中二年级的儿子弘迎来了他与藤川前辈告别的时刻。这对初二和初三的男生,在软式网球部的送别会上竟然相拥而泣,让我这个外国妈妈也在旁边感触良多,留下了深深的感动。

东瀛育儿记 日本式的校园文化——“部活

送别会上女生们为前辈赠送礼物,依依不舍,一片眼泪

“部活”是日本的校园文化

周末清晨,日本街角经常能看到一种暖人的街景。

那就是身穿队服、手拿球拍或球棒,大清早成群结队去参加“部活”的孩子们。在成年人们慵懒地享受周末的时候,孩子们早早地来到操场,开始了他们的周末“部活”。他们脚步健稳有力,青春飞扬,走过身边时会一起向你打招呼说“kon ni chi wa(你好)”,让你瞬间觉得世界和年轻真是美好。

“部活”,就是学校的校园俱乐部活动。日本从小学、初中、高中到大学,每一所学校都有“部活”(小学称作“俱乐部活动”,大学就是社团)。“部活”的内容非常广泛,总体分为运动类和文化类。大多数学校的运动部通常有棒球、足球、网球等各种球类部和剑道、空手道、柔道等武术部;文化部则包括棋类、吹奏、花道、茶道、合唱、美术、摄影、书法等等,总之“部活”内容因学校而异、花样繁多。

日本儿童在小学高年级后便可以选择“俱乐部活动”,而到初中,则一进学校就会有各“部活”的学长们来邀请部员。据统计日本中学生中,初一、二年级有90%、初三和高一、二年级有80%,高三学生有50%以上学生都会参加一种“部活”。如此普遍的参加率,可见这种“部活”事实上是一种典型的日本校园文化,也是日本学生青春的一种表现。

东瀛育儿记 日本式的校园文化——“部活

和小伙伴儿们一起训练

日本“部活”,它不同于欧美社会地区性组织,也不同于中国社会精英式文体教育。它发生在校园,因高频度地举办学校间比赛,学生们热情高涨。很多学生坚持义务教育期间善始善终地从事一种“部活”,而当进入社会时他基本上已经是某一个领域的小专家达人了,甚至有人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接受专业教育,也便成为了职业选手。

当然,也有少数没有参加“部活”的学生,这在日本学校教育中也是一种自由,大家通常会愉快地称之为“归宅部”。

在这种校园文化下,日本的每一位中学教师在学校都会被指派负责一个活动部指导,老师们除了备课担当自己的教学科目以外,还要按照文部科学省(以下简称文科省)的最新规定,每周指导“部活”四天,周末指导“部活”一天。尽管“部活”并不在教学大纲之内,但日本的初高中大学,没有“部活”的学校是不存在的。

每个“部活”学生不分运动类还是文化类,每天从绕学校跑完规定次数开始,然后进入各自的部内活动。活动过程中与高年级学生一起参加,前辈指导后辈,新生从毫无基础知识的状态下在前辈和教练的指导下,逐渐掌握一门“部活”技能。

东瀛育儿记 日本式的校园文化——“部活

围绕学校跑步

我的大儿子弘参加的是软式网球部。记得刚刚进初中时,他听说体育课要做俯卧撑和仰卧起坐,还没有脱离婴儿肥的弘紧张得开始临阵磨枪,效果可想而知。然而自从进入软式网球部每天参加训练,儿子肚子上的肥肉竟然眼见着天天变成了肌肉,不出半年,整个人完全从婴儿肥变成了肌肉男。

自此,我不得不对日本的“部活”刮目相看。

“部活”可以成为青春期儿子和母亲的沟通桥梁

对于每个有青春期男孩儿的母亲来说,如何对待青春期儿子,简直就是一个全新课题。这时期他们突然长大,对从前百依百顺的妈妈开始觉得絮叨、厌烦,加上妈妈们总会说些“今天学习了么”“房间这么脏什么时候清理?”之类的话题,让他们觉得“你不絮叨还好,你一说我还不干了呢”。于是,孩子们的反叛使妈妈们总在“不想絮叨”却“不得不絮叨”的矛盾境地中痛苦徘徊。初一刚开始,我们家也不例外。在我“痛苦的徘徊中”儿子也变得话越来越少,好在后来我发现了“部活”的妙用。

我发现儿子热衷“部活”,他声称去学校的目的主要是“部活”。虽有些本末倒置,但“部活”使得我们母子间有了一个很好的沟通桥梁。当“中二”青春期儿子对来自你的任何问题都表示“还行吧”“一般吧”,言外之意就是“没什么话可说”的时候,只要你对他说起他热衷的网球,最好是表示你对软式网球不太了解,提出几个问题希望求教时,他就会不经意地打开话匣子,放松了对你的全盘警惕。

东瀛育儿记 日本式的校园文化——“部活

训练中

于是,从最初解释软式和硬式网球区别,到教给我规则,到和盘托出队友间人际关系,向我倾诉他在网球队的遭遇,最后听听我对事情的看法,一直到后来向我叙述比赛详情……两年下来,哈哈,我得意地发现软式网球这个儿子热衷的“部活”,其实是获取儿子信赖的最好工具,也是了解儿子在学生活状态的最好渠道。当然,为他找来软式网球相关的书籍和漫画、提供各种软式网球比赛的视频录像供他研究,都是加深母子交流,获得儿子信任的必要前提。

在和儿子交流“部活”信息的过程中,他和藤川前辈的交往给我了很深的感触。

弘和藤川前辈的友谊

原来,日本中学的软式网球“部活”只有双打,没有单打。每个人入部后,首先要决定自己的双打队友。而弘的学校有一个传统,就是新生队员总数为奇数时,要先选出一名队员与二年级前辈进行组合。除了解决双打组合人数问题,另一个目的是代表低年级组进入高年级,通过一起参加训练和比赛,向高年级前辈学习技巧,从而在升入二年级时,能够担任起指导低年级后辈的重任。

不知道为什么,在决定这个年级“单数”候选时,一年级队友同时将手指指向了儿子弘的方向,重任便落到了弘的身上。这意味着他平时不仅要和同年级伙伴一起训练,还要夹杂在二年级前辈队伍中与前辈组合,参加二年级组的比赛。

这件事当时对于弘和我来说,实在不知应看作是一种荣誉,还是通常的“被踢出了群”。也许两种解释都可以,但“命运”来了,就要接受。那时,弘有些迷惑,我也有些彷徨。要知道一个人进入比自己高一年级的群体,在技能上又几乎为零,弘是否能顺利溶入二年级团体?会不会有人欺负他,每周要参加两个年级比赛,这个初一小男生在体力上是否吃得消?很多问题横亘在儿子面前,其实也是摆在我的面前。

好在我已经意识到可以通过“部活”话题与儿子沟通交流,因此,通过交谈我鼓励弘说,这既是一种挑战,也是一种机会,希望他能够把握住。弘很努力,除了找来一年级队友在公园苦练,还找来视频录像和书籍刻苦研究打法和技巧。更关键的还是跟着前辈虚心学习。

前辈就是藤川前辈。藤川前辈不仅对弘耐心指导,而且碰到弘出现各种失败也从不生气发火,最关键的是藤川前辈的网球技术很不错。在与弘配合比赛时,藤川前辈竟然能够在弘这个一年级前卫很弱的状况下带领弘多次取得胜利,最终在决定主力队员时,弘托藤川前辈之力,也一起成为了二年级主力队员。这在很多二年级队员都是候补队员的状况下,简直不可想象。

就这样,弘跟随着二年级前辈们一起参加各种比赛,整个一年级下来,弘几乎每个周六周日都在网球场上,常常是累得回家后倒床就睡。

东瀛育儿记 日本式的校园文化——“部活

一年级时与藤川前辈搭档

而藤川前辈呢,我们有时想象一下他的立场。为什么会是他来与低年级搭配呢?是因为他优秀?还是“同病相怜的圈外人”呢?在比赛中他带着一年级小弟弟打球,处于比其他对手劣势的状态,他有没有过迷惑和彷徨呢?他有没有感觉过“圈外”的孤单呢?一切无从可知。我们看到的只是藤川前辈带着低年级小弟弟千辛万苦、一路努力,然后所向披靡。

一年后,升为三年级的藤川前辈成了学校最高年级,弘也成了二年级主力。弘和藤川前辈一年来的努力果然没有白费。他们各自在新学年得到了新组合,并分别成为两个年级的最高主力。藤川前辈带领全队奋勇前进,弘也成为指导新生的主力。到藤川前辈毕业时,他们所在的软式网球队代表学校竟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最好成绩。三年级送别会当天最后一场比赛上,藤川前辈还获得了校内比赛冠军,为他初中时代的青春画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东瀛育儿记 日本式的校园文化——“部活

一年级为三年级跳舞送别

送别会当天,看到最后相拥在一起的两个男孩脸上默默挂着晶莹的泪珠,只有我知道这两个小男子汉的心里都经历了什么。真的为他们高兴,便在旁边一起落泪!

东瀛育儿记 日本式的校园文化——“部活

藤川前辈给的最后建言

他们最大程度地发挥了“部活”的优点,通过努力训练和自强,各自克服了环境,战胜了自己,获得了成长。

东瀛育儿记 日本式的校园文化——“部活

送别会后,后辈们为前辈们特制“送别隧道”

后语:“部活”文化的短长

近年来,由于日本教育岗位人手不足,使得“部活”教练成为教师们的一种巨大负担。也有学校在从事“部活”过程中突发了各种管理事故,诸如登山部遇到雪崩、夏季炎热导致学生中暑丧命等等。对此,文科省下达了有关缩短“部活”时间的相关法令以保证教师最低限度业余时间;针对事故,文科省也下令活动中禁止冬天登山、夏天活动时间和判断标准等也都重新进行了明文规定。无疑,以上这些有关“部活”的问题点不容忽视,但据调查日本家长们对于日本式“部活”还是非常满意的。

据专家调查,日本80%的家长满足于子女在学校通过“部活”而发生的变化。很多家长感到在学校“部活”时间越多,反而更有利于将剩余时间集中在学习上;与“部活”伙伴们通过活动增强了自身的协调性和积极性;与一个人沉浸在某一世界有所不同,“部活”时间就是与伙伴们切磋琢磨的时间;最重要的是通过“部活”,孩子们不仅增强了体力,更在精神方面有所成长;甚至有的家长提到,孩子们运动后吃什么都香,挑食的毛病也改多了。

除此之外,在“部活”中,通常是前辈带领后辈进步,这一接触过程中低年级学生可以学习到如何接触尊长,而前辈也可以思考怎样才能引导后辈。这些成果在日常生活中家长无论费多少口舌也不如一次具体实践来得深刻有效。

同时,“部活”文化还使得学生们能通过各种共同体验,与同伴一起克服困难、享受喜悦、互相帮助,达到获得一种归属感,并获得“伙伴”这种人生至宝。

不仅如此,事实上“部活”中还非常讲究各种礼仪,每次活动必以问候礼仪开始,对尊长用敬语,活动中要经历各种体验和发表等从而了解在人前的各种规矩和做法。如果有错误,前辈和教练一定会给予指导,这便使得学生们能够掌握很多未来进入社会时的经验和礼仪。

更有人指出,在“部活”这一群体活动中,必定有可能因各种原因发生许多不尽心意之事,而及早经历这一切,在群体生活中学会相互理解和站在对方角度思考问题,学会忍耐,自然会在“健体”的同时达到“强心”的功效。

最重要的是,学生们通过长时间专研一种技能,这本身就是一种获得能力的过程。除了在学校学知识,日本的“部活”文化还使得孩子们在学校学到了知识以外的更多技能和精神财富。

而我,我完全同意这种见解。从一年级时满地找球的弘成长到今天,他不仅通过“部活”增强了体能,也克服了与伙伴间的磨合、获得了友谊和尊敬,更理解了孤独和奋斗,还感受到了前辈的爱护,从而延伸到对后辈的爱护。

更重要的是,他找到了青春期全力以赴的目标,体验到了汗水可以带来胜利和强大,同时也从胜败中得到了诸多理解。看到他像一个大哥哥一样在指导一年级新生,我从心里感谢“部活”,感谢藤川前辈!

供稿:王景贤
编辑 客观日本编辑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