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观日本

东大,就连建筑都透着“安静”

2017年10月03日 留学生活
PHOTO
PHOTO

[小牧按]受访者宋晨伟,毕业于上海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2017年5月赴日留学,以“研究生”[注1] 身份进入东京大学濑崎研究室。8月考入该校社会文化环境学硕士课程。9月,利用晨伟回国省亲之际,我对他进行了专访。

恩遇“留日师长”

说起当初萌生去日本留学的想法,晨伟特别提到了自己大学时代的一位老师。“老师毕业于日本会津大学。他让我对日本的科研体系有了了解。”在晨伟看来,老师教学所用的一套方法,很大程度“套用”了日本。大学时代,晨伟不仅选过这位老师的课,而且本科的毕业设计也是在这位老师的指导下完成的。“尽管我们是本科生。但老师却沿用了日本‘例会’的做法:每周都会把大家聚集起来,让同学逐一谈各自的研究进展。当有的同学表示,没什么可说的时候,老师这样鼓励我们:没关系,聊一下与别人吃饭也可以啊!”

正是在这位老师潜移默化的影响下,晨伟对日本的科研环境心向往之,同时萌生了毕业后去日本读研的想法。“毕业时,我还专门找老师聊了一下自己的想法,他给了我很大的鼓励。”

为赴日留学做准备

打定去日本留学的主意后,晨伟开始着手为赴日留学做起准备。“我英语原本就不错,主要是日语。”靠自学,他顺利考出了N2。说到学日语的感受,晨伟笑着告诉我:我觉得蛮有意思的。感觉好多发音与“吴音”[注2]相似。所以上海人学日语相对容易些。

国内本科毕业后去日本的途径有多种。晨伟说自己当初也想过利用旅游签证过去直接考试,但细想之后觉得不太可行:风险太大。因为日本大学院考试时间和方式均没办法准确掌握。经过反复考虑,最终他选择了“研究生”过渡。晨伟认为“研究生”过渡至少有六大好处:一是,可以更为快捷地接触实验室。二是,可以得到教授的指导。三是,可以得到实验室“前辈”的建议和指导。四是,可以接触到日本学生。五是,来自研究室同伴的“良性”的压力,会让自己进步更快。最后,是可以利用大学的资源,比如图书馆、食堂等。对于第五点,晨伟特别做了说明:所谓“良性”压力,就是看到同一研究室其他学生都在努力,无形中会让自己也有一种压力,但这种压力却是良性的,会起到促进作用,时刻提醒自己“不努力不行啊”!

备战东大“院生”考试

备战日本最顶级的大学考试,晨伟不敢掉以轻心。他说去日本后,几乎每天都“泡”在实验室。160多个(含博士生)考生中,最终录取大约40人。“日本大学院的考试不同于中国,因学校和专业不同,考试的时间、次数、形式都会不同。及早收集和了解各类考试信息至关重要。因信息不畅或不准确,有可能就会丧失考试的机会。而作为”研究生”在这方面受益颇多。”

此外,就是对日本大学专业选择的把握,专业名称,不能仅凭汉字字面意思去理解。比如自己报考的“社会文化环境学”,按照汉字字面的理解,多半属于文科,但东大却将其归到新领域创成科学研究科,属于工科。“这样取名是为了突出研究的实质内容,或者说是具体的研究目的,即利用计算机、感应器等电子设备来收集和分析数据,进而研究人对于环境的依存性。”

对东大校园“情有独钟”

虽然在日本呆的时间不长,但晨伟却对东大校园情有独钟。“日本的校园更能使人静下心来,徜徉其间,感觉那儿的建筑都带着一种‘安静’。”虽然专业非建筑设计,但他却对日本的建筑设计情有独钟:他们许多设施的设计都很简洁,这多少与他们的审美有关。“人与人之间感觉很真诚,校园里遇到的人都很平易近人,看不出有任何的功利,让人感觉很舒服。”除此之外,东大的学术氛围也深深地触动着他:教授都很认真负责。他们总是很认真地倾听学生的讲话,然后提出自己的建议,给予悉心指导。

“日语不好”影响办事效率

由于去日本时间不长,加之自己之前又在一门心思准备大学院考试,晨伟对日本的印象,多半比较感性。“他们的秩序很好,早晚高峰期上下电车,井然有序。还有就是那些空间小,生意火爆的店,经常会看到排着很长的队,但却有着良好的秩序,人们都能很自觉地遵守,根本用不着店员出来维持秩序。”但日本也有让他感到不适应的地方。“日本蔬菜价格有点贵,但荤菜价格反倒便宜。” 晨伟吐槽说。

晨伟说生活上的不适都可以克服,目前自己最大的问题还是日语。出国前凭自学虽然考出了N2,但去日本后,仍感觉交流不畅。“我们实验室的人,平时用得最多的语言竟然是英语,这让我的日语进步不大。虽然学术上可凭借英语运用自如,但在生活中,因日语不畅导致沟通成本加大。”晨伟感触颇深地说。“有一次,我租的房子的空调坏了,联系到房东。一位日本老人很快便过来了,他告诉我三天内一定修好,让我不要着急,但就是这样一件小事,我当时却没太听懂,我们两人搞了半天。还有,当初去银行办银行卡,也是因为日语问题,导致办事效率低。所以,在日本留学还是要尽可能地提高日语。这样可以节省很多时间。”

憧憬大学院

明年4月开始,晨伟将正式进入大学院学习。 他告诉我:现在一切都变化太快,自己要努力跟上节奏。入学后,首先要做的便是确定研究方向。“信息交流很重要。比如东大有些系会有定期的研讨会,每次都有200多人参加呢!在大阶梯教室,大家轮流将自己的研究做阶段性发表,当然每次都会有一个主演讲。我去过几次,感觉这种形式非常不错,可以及时了解同行的研究动态,同时对自己的研究也有启发。可以把这种锻炼当作今后论文答辩的‘练手’。”

[注1]研究生:中译“旁听生”,属非正规生,中国学生多将此作为升入大学院(研究生院)正式课程过渡。
[注2]吴音,一般指吴地的方言,也称江南话、江东话。通行于江苏南部、上海、浙江、江西东北部等地。代表方言为苏州话和上海话。

PHOTO

文/陈小牧(上海教育国际交流协会 日本留学问题专家)
图/宋晨伟
编辑修改 JST客观日本编辑部

PHOT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