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观日本

勇者斗恶龙博物馆:亲身体验勇者们30年的大冒险!

2017年01月06日 视频动漫

已发行10部之多的人气游戏《勇者斗恶龙》系列迎来30周年纪念,“勇者斗恶龙博物馆”活动在东京涩谷拉开帷幕。

《勇者斗恶龙》,让成年人也着迷

《勇者斗恶龙》(简称DQ)系列的第一部游戏诞生于1986年,是游戏公司艾尼克斯(现在的史克威尔艾尼克斯)为任天堂的家用游戏主机Family Computer(俗称“红白机”或“FC红白机”——译注)开发的一款卡带游戏。这款游戏一经上市便引发热潮,第一部与1987年发行的第二部《勇者斗恶龙2 恶灵的众神》,总销量高达390万部,而1988年的《勇者斗恶龙3 接着迈向传说》更是创下了380万部的销量纪录。发售日的前一天,玩家就在家电量贩店外彻夜排队,引发一股社会热潮,推动了家用游戏机鼻祖FC红白机(1984年上市)的普及。

在日本,DQ基本上成为角色扮演游戏(RPG),甚至电子游戏的代名词,其主要原因,是这款游戏扩大了玩家群体,渗透到了不玩也不知游戏的人们当中。在此之前的游戏多为射击类或动作类游戏,例如《太空侵略者》(太东)、《铁板阵》(原南梦宫、现万代南梦宫)、《超级马里奥兄弟》(任天堂)等。这些游戏要求玩家具备一定程度的反射神经,所以主要都是男孩和年轻男性在玩。而DQ则以屏幕显示的文本为中心来展开故事情节,玩家只需要选择游戏指令,大概花40~50小时就能通关,因此也获得了女性和成年人群体的喜爱。

从故事内容来看,玩家要扮演主人公“勇者”(DQ2之后可以和其他角色组队),一路探险打怪,积累经验与财富,凑齐装备。玩家既要攀登高塔、潜入地下迷宫,又要去各个村镇收集情报,排难解谜,一直到打败最后的强敌大Boss,赢得游戏的胜利。

17_0106_3_1.jpg

第一部《勇者斗恶龙》游戏卡带的包装封面

深刻的漫画文化印记

担任角色设计的是当时正在火爆连载《七龙珠》的漫画家鸟山明。鸟山明在繁重的杂志连载工作之余,挤出时间进行角色设计,但这依然无损大师的创作质量,他笔下的史莱姆等怪物形象独具魅力,更是成为了日本代表性的游戏角色。

对深受漫画文化影响的日本玩家而言,即使游戏是用静态图来表现,画面只是像素点的品质,他们依然能靠着自己的想象力来弥补这一技术缺陷(第一代FC红白机只是八位机。不仅色彩单调,画面还是静态的。屏幕上的角色更是粗糙得如同像素画,玩家只能通过鸟山明绘制的包装封面来展开想象脑补了)。

负责作曲的是著名作曲家椙山浩一,代表作有动画片《科学忍者队》主题曲、乐队GARO的《学生街的喫茶店》、Village Singers的《亚麻色头发的少女》等。相信很多人对DQ序曲都有很深的印象,光听那一段就能热血沸腾。

占据日本游戏的中心位置

之后,DQ系列发行了第二代任天堂家庭游戏机SFC版、索尼PlayStation和PlayStation 2版、任天堂DS版、任天堂Wii版游戏,每次发售都推动了各款游戏机的热卖。DQ系列总销量超过6400万部,被吉尼斯纪录认定为“日本最长寿的RPG游戏”。最新一代《勇者斗恶龙11 追寻逝去的时光》预计于2017年5月发售PS4版和任天堂3DS版,同时也计划发售能够兼容任天堂开发中的新型游戏机NX的版本。

此次活动与其说是回顾DQ30年的历史,不如说是一场游戏发展史的展示。在这30年里,日本游戏产业崛起,成为游戏大国,而DQ则总是在这段历史中占据显赫的一席之地。

总之,展厅里的音乐、图片板和立体模型等所有一切,都能让DQ玩家回忆起当年的快乐时光。同时DQ又是活生生的IP(内容),因此男女老少都能从展览中了解游戏30年的历史,发掘其中的乐趣。

勇者斗恶龙博物馆图片集

17_0106_3_2.jpg

从第一部开始,历代勇者肖像在门口恭候大驾

17_0106_3_3.jpg

一进会场就能看到10部游戏的包装盒展示,非常震撼。不禁感叹“SFC版包装盒(右)真的好大!”

17_0106_3_4.jpg

洛特三部曲中登场的勇者洛特的装备(铠甲、宝剑、盾牌、头盔)。它们都是锻造师按照真人尺寸制作的

欣赏更多图片,请进入nippon.com日本网

标题图片:展示有珍贵资料的“传说的开始”展区。光为了它,也值得亲临一看

采访、撰文:吉村慎一
摄影:nippon.com日本网 编辑部 土师野幸德

转载于日本网
http://www.nippon.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