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观日本

那半个懂庄子的日本人是谁?

2018年07月02日 文化历史

最具民国风骨的文史大师刘文典曾经说过,“整个中国,真懂《庄子》者共两个半人,一个是庄子本人,一个是自己,还有半个日本人。”那半个日本人究竟是谁呢?

他就是福永光司。

那半个懂庄子的日本人是谁?

日本的许多作家和学者都从《庄子》里获得过创作的灵感。西行法师、鸭长明、松尾芭蕉、仙圭义梵……著名和尚良宽据说也是经常手持两册《庄子》步行的。进入近现代,文学家森鸥外、夏目漱石以及日本第一个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和平主义科学家汤川秀树也是《庄子》的“粉丝”。特别是汤川秀树,他说在自己在考虑中间子理论的时候,曾经在夜里梦见过《庄子·帝王篇》里面的故事,一下子成为美谈。1970年汤川秀树退休后,在家养老更是酷爱庄子,因为他书法好,前来求墨宝的人很多,每逢此处,他写的最多的字就是“知鱼乐”,也就是庄子的“子非鱼,焉知鱼之乐”。

日本在1950年代,就成立了道教学会,这是所有外国国家里最早的,对于道教的研究也毫不逊色于中国,先后出现了小柳司气太、福井康顺、吉岡一丰、坂出祥伸等优秀的学者。这些学者可以被称为战前派。

我特别想介绍的是战后派。也就是二战后日本公认的道教、《庄子》研究第一人者福永光司,这个人奠定了日本近现代对道教和庄子的研究基础。

福永光司出生于福冈县中津市,从小学习优异,但有一次没能拿到好成绩。他沮丧地回到家,跟正在烧火做饭的母亲说对不起。母亲呼地一声就举起了手里的烧火棍……

大家不要误会,这烧火棍不是用来打他的,而是跟他讲故事的。母亲讲的,就是“无用之用”和“支离疏”的故事。这两个典故,就成了《庄子》对福永光司的启蒙。

福永光司当然不是“支离疏”那样的重型残疾,不仅不是,他还是一个体格强健擅长柔道的青年,因此在太平洋战争期间被迫中止学业,强行入伍。生死问题当前,他从日本前往战场时,唯一随身带的书就是《庄子》。日本战败,他复员后,便开始翻译《庄子》。这在当时属于非常特殊的研究领域。上世纪60年代,中国有位著名学者到日本进行学术交流,还曾对福永光司说过,“你身为一个国立大学的教授,为什么要研究道教这种东西,那都是迷信。”从这一点可以看出,在近现代的道教与《庄子》研究上,日本起步更早,走得也更坚定。

1974年4月到1979年3月这五年间,福永光司还在日本的东京大学文学部开设了“庄子与道教”的讲座,把中国的庄子思想和道教研究带入了日本的最高学府,培养出了一批又一批的后继学者。

福永光司说:“道教神学同中国思想史的不同时代的发展有着不可分割的密切联系。它是中华民族具有超时空的皈依宗教的感情、信仰和祈求、思维和思辨的历史蓄积,也是他们的传统的综合成果。”

日本的《庄子》研究著作,40年代有三部、50年代二部、60年代十八部、70年代七部。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日本的《庄子》研究,其高峰在六、七十年代。那时候的学者,都有比较扎实的中国古典学基础,几乎都曾做过《庄子》的译注,因此对《庄子》有着全面、系统的了解。可以说,日本今天的《庄子》研究,仍然深受这些大家的影响,必须借助这些大家的译注才能展开深入的研究。

供稿 庄舟
编辑修改 JST 客观日本编辑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