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观日本

新常态下的日企:日本企业眼中的“中国风险”

2017年10月19日 在华日企

在日本贸易振兴机构(简称Jetro)2017年初发表的调查中,显示有40.1%的在华日企计划扩大中国业务,这一数据比2015年增加了2%,扭转了前几年持续缩小的颓势。这也和我们掌握的情形完全一致,即是,大部分日企认为中国经济会持续稳定发展,不太可能发生经济硬着陆,尤其是看好中国的内需市场发展所带来的机会。

尽管如此,风险管理仍然是日企经营活动的一个重心,这也是任何投资海外的企业的重要课题。前几年,在华日企眼中比较典型的“中国风险”主要来自于中日两国的外交关系,而近年,外交关系趋稳,日企对这方面的风险意识也逐渐淡化。然而,整体向好当中仍然存在不少新老问题。

拿今年来说,最突出的就是环保治理、经营成本上涨、前置审批给日企带来的经营压力。中国经济处于转型中,需要治理历史遗留的资源过度消耗、生态破坏、低效率等问题,以确保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而据日企反映,治理虽然确有其必要性,但在一定程度上给经营活动造成了困难。其次,中国近10年人力成本一直在上升,加上中国的高税负,经营成本也随之不断攀升,使企业无比烦恼。另外,随着消费升级,中国内需市场的增长吸引了大量海外消费品涌进国门,给政府监管带来了不小的压力。为了实施简政放权,政府部门推出了各种事后监管新政,但是,新政的推行需要一个过程,现行的前置审批环节仍然要耗费企业大量的时间成本。

最近,笔者走访了几家华东地区的日企,结合提供咨询中所得到的企业反馈,发现日企眼中的中国风险也发生了一些变化。虽然这些可能只是中国经济转型中的小插曲,但是不能忽视其影响日企对中国投资环境评价所具有的“蝴蝶效应”。

走访某工业园区时拍摄的实景
走访某工业园区时拍摄的实景

走访某工业园区时拍摄的实景。

1.环保治理

从去年夏季启动的全国环保督察活动仍在继续,特别是服装纤维制造、印刷业、电镀加工等成为重点督察对象,因此而停产停工的消息不绝于耳。日本企业一直重视环保,遵纪守法的意识也普遍较强,虽然也有日企撞红线被勒令停产整顿,多数还是因上游的中方供应商停产而受影响。根据日本企业的反映,环保督察只是一方面,由于环保治理全面从严,带来的原料价格上涨等问题也非常突出。例如,在严查危化品经营许可的背景下,上海市的危险化学品仓储和物流服务减少,周边地区也是水涨船高,结果不仅致使物流价格上涨,进口化学原料还会发生“无处落脚”的情况。

同样,工业固体废弃物回收公司因整顿而数量减少,推动了价格上涨,有日企反映,有些种类的工业废弃物的处理费用比产品本身的售价还高。另外,在上海市和周边的华东地区实施工业土地减量、排放总量控制等政策的背景下,地方政府部门为了执行行政任务会要求不达标的企业限时搬迁。但是,工厂搬迁涉及到员工遣散、设备运送安装、厂房土地处置、公司注销等,一般需要6个月以上甚至2年左右,需要搬迁的企业,往往无法在短时间内找到邻近的工业园区接纳,如果搬到内地,物流成本和交货期又成为一大风险。日本企业注重信誉,首先担心搬迁会影响按时交货,为此,有些日企不得不采取二次搬迁的方法,就是在限期内先暂时租用临时厂房安置设备、保证生产供货,后续再寻找可长期稳定开展生产经营的工业园区。这些不得已的权宜之计给企业带来的压力,可谓不小,也影响着日企对中国投资环境的评价。

环保治理的意义重大,然而在政策执行中所反映出的其实还是老问题,即,往往一纸行政命令或者简单强硬的停产、搬迁处理代替了应有的说明和沟通,也缺少站在企业角度考虑问题的细致、耐心。有日企就提出过,像工业固体废弃物回收价格的问题,如果由政府介入提供低价服务,价格就可以抑制;而搬迁,不仅应该向有环保排放的制造业提供妥善的安置地,也应该给予充分的过渡期让企业安排生产,等等。

2.经营成本上涨

经营成本,也是日企近年来背负的一个“成长的烦恼”,因为一方面是中国广阔的市场前景,另一方面是年年增加的成本不断挤压着利润空间。根据Jetro的2016年的调查,如果设定日本的制造成本为100,中国已经到达了79.4,与日本的差距在不断缩小。另据德勤等发布的《2016年全球制造业竞争力指数》显示,自2005年以来中国的劳动力成本上升了5倍,比1995年更是上涨了15倍。近10年来中国每年的工资增长率维持在10%左右,尽管如此,仍然跑不过房地产的增长水平,尤其是2015至2016年一些大中型城市的房地产价格经历了大幅上涨后,其泡沫化程度已相当于日本房地产泡沫期的70%(来源:凤凰房产)。春节后的员工离职已是老生常谈,特别是制造业和服务业,原因之一就是大中城市的房租太贵,一线的员工于是趁着过节回家不辞而别,逃离高房租的压力。企业对这一现象相当无奈!日本企业更是如此。而留下的员工,因为高房租不得不搬到较偏僻的地方后,会要求公司增加通勤补贴。最近有企业感叹,“幸好现在有了摩拜等共享单车,减轻了员工租房补贴的压力。”,令人苦笑!除此而外,中国的高税负也增加了企业盈利的难度.例如,增值税的17%其实已经超过了欧盟的水平,企业社保负担的40%也超过了日本的约25%。在华日企推动本地化经营的动机之一也是为了削减成本,但是很多日企表示,削减成本就像是在拧一块干毛巾,已经“挤不出水分了!”。

3. 前置审批

近年来,中国政府积极推进前置许可审批的手续简化,已经有了相当程度的改进。但是,有些许可证的办理和更新依然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这其中有因为市场增长过快、制度无法跟进造成的。比如,随着消费升级和境外游火爆,海外化妆品大量涌入中国市场,在受欢迎的海外品牌当中日本化妆品目前位居第二(Jetro调查)。然而,令企业烦恼的是,国家食品药品检验检疫总局(简称CFDA)审批所需时间为6个月到1年,特殊类化妆品时间更长。其中最大的风险要算许可证的延续申请,企业反映提交的资料若有少许瑕疵就需要等待将近1年。延续的审批迟迟下不来,销售就要断货,在竞争激烈的中国市场一旦断货很可能意味着被其他商品挤出市场,之前的一切努力和心血都付之东流。今年3月起,上海市浦东新区导入了实验性新政策,简化了非特殊类化妆品的备案制度,这对于注重流行趋势的进口彩妆等具有积极的意义。但是,新政“先进口销售再审查”的方式,存在着终止或暂停销售以及销毁未通过认证产品等的问题,是一个较大的不确定性风险。

日企欢迎新政,也理解在一个快速发展的国家,制度建设会发生滞后性和流动性,不过期望能从根本上改变审批制度缺乏人性化的地方。例如,当化妆品审批提交的资料存在瑕疵时,企业虽然可以“申请复核”,但是很难翻案,又得开始重新申请,而如果能够给予企业解释申辩的机会,那么审批过程会更流畅、时间也能缩短。

走访某工业园区时拍摄的实景
走访某工业园区时拍摄的实景

走访某工业园区拍摄的实景

今年1月,国务院发布了李克强总理亲笔签署的促进外资投资的国务院令,时隔10年后再次重申引进外资是中国的基本国策。同时,许多跨国大企业在谈到海外投资时,明确表示:“美国和中国是决不能放弃的海外市场!”,足见当今的中国拥有的举足轻重的地位。中国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推动城市化并促进内需市场成长,特别是中产阶层的爆发式增长所带来的消费升级和新业态、新产业成长的机遇,形成了外企投资中国的新动力。一个要继续引进投资,一个要加强投资,可谓步调一致。在这种情况下,特别是中国政府建设经济强国的决心和强大的执行力有目共睹,日企眼中所谓的“中国风险”,相信会通过政府与外资企业的对话、沟通找到解决的途径。

文・图/ 王淅
编辑修改 JST客观日本编辑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