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观日本

新常态下的日企:中国机器人市场:日本企业的机遇与挑战

2016年09月06日 在华日企

新常态下的中国经济,面临着日益突出的劳动人口减少、既所谓的"人口红利消失"的威胁。从2012年起,中国15至59岁的劳动人口出现了负增长,而劳动者的工资成本却持续飚升。与此同时,中国制造业核心技术的长期缺失致使经济增长乏力,急需升级换代的改革。对此,"十三五"规划纲要提出要大力发展机器人产业,推动人工智能技术在各领域的运用。这就是正处于风口上的"机器换人"。

时至今日,中国已取代日本成为世界最大的机器人市场。据国际机器人联盟(IFR)2016年2月的发布,2014年全球工业机器人销量为22.9万台,中国市场以机器人销量同比增长56%位居第一,达到约5.7万台,紧随其后的是日本、美国、韩国和德国。而2014年的全球市场仍旧被所谓的"四大家族"所瓜分,依次为日本的发那科占16.6%、德国的库卡占11.2%、瑞士的ABB占10.8%、日本的安川电机占10.7%。中国市场也是这四家企业的天下,ABB以超过20%位居首,安川电机以20%位居第二,发那科和库卡排第三和第四。

在高端机器人和核心技术领域,日本企业发挥其技术优势,近年来在中国可说发展得风生水起。以多关节型工业机器人为例,安川电机、发那科、不二越、达谊恒等通过在中国布局,彰显着各自的技术影响力。

企业设立时间/企业优势进入中国时间/中国主要事业基地中国合作方
安川电机株式会社(YASKAWA Electric Corporation) 1915年/"机电一体化"概念的首创者,运动控制领域的专业生产商,全球销售量最大、跨行业最多的伺服电机供应商,产品广泛应用于汽车制造、机械加工、电子电气、食品饮料以及树脂橡胶等各类行业 1995年/
总部:安川电机(中国)有限公司、
制造:安川首钢机器人有限公司、安川电机(沈阳)有限公司、上海安川电动机器有限公司、安川电机(中国)机器人有限公司、广东安川美的工业机器人有限公司
销售:安川通商(上海)实业有限公司
美的集团、
首钢集团、
奇瑞汽车、
凯尔达集团、
上海法华实业等
发那科株式会社(FANUC Corporation) 1956年/被称为"富士山下的微软", 全球主要的计算机数值控制器(CNC)提供商,广泛应用在汽车制造、发动机、食品饮料、医药、工程机械、金属加工、塑料电子、机床等领域 1997年/
制造:北京发那科机电有限公司、
销售:上海发那科机器人有限公司
上海电气集团等
那智不二越株式会社
(NACHI-FUJIKOSHI CORP.)
1928年/日本四大轴承生产商之一,机器人应用于汽车白车身焊接、工件搬运、超大型重物搬运、涂胶、零件组装、去毛刺等领域 2004年/
销售:那智不二越(上海)贸易有限公司、
制造:那智不二越(江苏)精密机械有限公司
深圳创科自动化控制技术有限公司等
株式会社达谊恒(DAIHEN Corporation) 1919年/致力于无尘搬运机器人的生产、销售以及售后服务 2009年/
制造:达谊恒精密机械(常熟)有限公司

其中,安川电机的中国市场战略尤为引人注目。2015年8月和家电巨头美的集团共同设立了合资企业,安川电机预计向美的提供智能制造工厂的生产自动化整体解决方案(System Integration Solution)。智能工厂在兴建之前,应首先设计生产车间、机器设备、作业员和机器、物流配送、后台管理等相关环节间的自动化系统,而设计必须基于长期从事自动化生产管理的经验和数据积累。安川电机在这一领域拥有无可争辩的领先优势。双方的合作还涉及服务机器人,此举将帮助美的集团实现"智能战略"的扩张——从"智慧家居"扩展到"智能制造",以把握中国制造业升级和老龄人社会的商机。除此而外,安川电机和中国汽车制造商奇瑞也进行着深度合作,预计于2017年9月在安徽省芜湖投产的合作项目,将帮助奇瑞解决新能源汽车核心零部件供应环节薄弱的问题。安川电机和美的、奇瑞等的合作可谓理想的"双赢"格局,中国企业获得了具有高附加价值的差别化技术,安川电机为自己拓宽了中国的销售渠道,以技术换取了市场。

新常态下的日企:中国机器人市场:日本企业的机遇与挑战

(安川电机在CIROS2016上展示的大型焊接系统MS210 图片来源:安川电机(中国)有限公司)

另外,安川电机还在上海、广州、成都建立了技术中心,通过产品展示、教育培训、方案服务、样品测试、售后服务五大功能更加完善了针对中国用户的服务,同时也拉近了机器人和一般消费者的距离,使公司的品牌形象在中国更具有亲和力。这一系列活动,反映了安川电机积极开拓中国市场的方针。

然而,和中国的其他领域一样,日本企业也需要应对各种棘手的问题,例如知识产权侵权、来自中国当地企业的价格竞争、以及来自欧洲企业的技术竞争等。

有关知识产权,中国仍然是山寨大国。统计显示2014年的知识产权一审受理案件中,专利超过9,648件,商标超过21,362件。由于制度不健全和守法意识薄弱,中国的不法厂商可以通过分工组装、跨地区生产、以零部件为单位出口并在目的地组装、将商标标识设置为可替换的形式造假,花样层出不穷。为此,发那科表示绝不会在中国建造和日本国内一样的量产工厂,担心会引起技术流失;安川电机虽然积极布局中国制造基地,大部分核心技术产品是在日本生产后出口,在中国工厂只需完成组装调试工序。

有关价格竞争,安川电机于2013年11月投资中国最大的焊接专业供应商凯尔达集团的子公司,积极涉足面向中小企业的电焊工业机器人的制造和销售。然而,来自欧洲企业的技术竞争是日本企业需要更加认真对待的问题。最近,美的集团计划以占已发行股本比例94.55%收购德国库卡(KUKA AG)公司。库卡是全球领先的智能自动化解决方案供应商,德国工业4.0的推动者,KUKA Roboter的产品系列几乎涵盖所有制造业的作业范围。以美的集团的影响力,其对库卡的收购,可能意味着德国和日本将展开一场争夺未来中国市场的"工业机器人标准"大战。

在机器人这样一个成长潜力巨大的领域,机遇和挑战并存。2013年中国工业机器人密度仅为30台/万名产业工人,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与日本(323台/万名产业工人)和德国(282台/万名产业工人)相比差距更大。根据预测,未来中国工业机器人领域总需求将达126-339万台,规模达数千亿元。纵观中国市场,有国家政策的鼎力支持、有中国企业挟本土优势的疯狂"抢滩"、以及来自势均力敌的欧洲企业的挑战,日本企业如何才能长期立于不败之地,在保持技术优势的同时把握市场时机,而不至重蹈家电领域日本企业因过分强调技术至上由盛转衰的惨痛教训?在中国这个变化激烈、制度尚欠完善的市场,攻守之间,又该如何抉择?这些,都考验着日本经营者对中国市场的把握、眼光和决断力。

注:部分信息来自各企业网站、国际机器人联盟(IFR)网站、中国工业和信息化部规划司网站、中国日本商会出版的[中国经济与日本企业 2016年白书]

文/王淅
编辑修改 JST客观日本编辑部

作者略历

王淅王 淅

出生于中国四川,在日本居住16年。日本中小企业诊断士。渡日前曾任大学英语讲师、政府部门的外资招商专员、某香港企业的管理层等。渡日后先后在世界500强的日本大型精密器械制造公司和IT公司工作,负责海外市场开拓。2010年成立自己的咨询事务所。2011年4月至2014年3月任日本独立行政法人中小企业基盘整备机构中部本部的海外投资顾问。2014年作为日本贸易振兴机构上海事务所的投资顾问赴上海工作至今。

相关阅读

《新常态下的日企系列》
新常态下的日企:痛,并快乐着!开拓中国养老市场的日本企业
新常态下的日企:放下身段的日系汽车企业
新常态下的日企:中国母婴市场的魅力和跨境电商新政风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