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海海底自然环境保护区是日本于2020年12月根据《自然环境保护法》指定的近海深海底海洋保护区,范围涵盖日本海沟最南端、伊豆与小笠原海沟周边海域、中马里亚纳海岭与西马里亚纳海岭海域、西七岛海岭海域以及马里亚纳海沟北部海域共4个区域。
日本国立研究开发法人海洋研究开发机构(JAMSTEC,简称海洋机构)地球环境部门的藤原义弘高级研究员等人,在近海海底自然环境保护区内实施了大规模生物多样性监测调查。具体来说,在2020年至2021年期间使用海底广域研究船“海鸣”号,2022年至2024年期间使用深海潜水调查船支援母船“横须贺”号,在4个近海海底自然环境保护区开展了生态系统的调查。调查分5个航次,历时58天,包括无人探测器“KM-ROV”的19次潜航、载人潜水调查船“深海6500”号的11次潜航、自主式水下航行器(AUV)“勇山”的6次潜航、搭载温盐深仪(CTD)的罗塞塔型(ROSETTE)采水器的11次投放、诱饵相机的22次投放、自由落体着陆器的5次投放。

图1 在日本近海海底自然环境保护区发现的新物种(供图:JAMSTEC)
对采集到的动物进行分类学鉴定后,发现了19个动物门的约500种生物。其中报告了15个新物种。这些新物种分属于5个动物门(刺胞动物门、园形动物门、环形动物门、节肢动物门、棘皮动物门),其中节肢动物门的新物种最多,有7种。发现新物种最多的海域是西七岛海岭近海海底自然环境保护区,15个新物种中有10种是在该海域发现的。发现新物种的水深在400~3623米不等。
此外,研究人员海对调查中发现的巨型鹿角珊瑚类进行了年龄推算,发现它们可能是超过7000岁的长寿生物。此外,研究人员还在近海海洋保护区内发现了 “横纲鯯”(Narcetes shonanmaruae)的新栖息地,这种鯯被称为 2000 米以上深海水域的顶级掠食者。
上述调查显示,大部分近海海洋保护区受人为影响较少,生态系统完整性较高,有效发挥了保护区的作用。今后在包括近海海洋保护区在内的深海区域,通过收集包含新物种的生物多样性信息,明确生物的分布、生态等情况,有望加深对脆弱的深海生态系统的理解,并准确评估地球环境变化对深海生态系统造成的影响。
原文:《科学新闻》
翻译:JST客观日本编辑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