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观日本

大阪大学:婴儿的“可爱程度”由各个部位决定

2023年10月18日 信息通信

人脸的印象在倒置时会发生明显变化,但婴儿面部的可爱程度在倒置时似乎不会发生变化。大阪大学研究生院人间科学研究科的藏口佳奈助教(现任四天王寺大学人文社会学部讲师)和入户野宏教授的研究团队通过网络实验证明,即使是面部图像倒置也不会影响人们对婴儿面部的“可爱程度”的判断。实验结果显示,这是因为人们在感知婴儿面部的“可爱程度”时,比起面部结构(各个部位间微妙的位置关系),更取决于轮廓的圆润度和眼睛的大小等婴儿面部常见部位的物理特征。相关研究成果已发表在《Perception Online》在线早期公开版上。

title

图1.即使婴儿的脸被倒置,也能感知婴儿的“可爱程度”(供图:大阪大学)

人们倾向于对具有圆润的面部轮廓、宽额头和大眼睛等特征时认为可爱。这种现象由动物行为学家康拉德·洛伦兹在大约80年前提出(婴儿图式,Baby Schema)。

另一方面,众所周知倒置面部图像时人们对面部印象的判断会变得更加困难(面孔倒置效应)。一直以来这一现象都证明,对面部的感知并不依赖于各个部分的特征,而是取决于各个部分的位置关系。

洛伦兹提出,对“可爱程度”的感知受到圆润的面部和大眼睛等一些独立的要素性特征影响。如果该观点成立,那么迄今为止关于成年人的面孔倒置效应可能不适用于对婴儿面部“可爱程度”的感知。因此,研究团队验证了在倒置面部图像时是否会改变对婴儿面部“可爱程度”的判断。

此次,研究团队对299名20~71岁的日本男女进行了在线实验。实验中,将计算机合成的12张6个月大的婴儿面部图像,按可爱度的平均评价值较高的6张和可爱度的平均评价值较低的6张图像逐一展示给受试者,并让受试者将每张图像的“可爱程度”按7个级别进行评价。接着,研究人员向受试者展示了9组调整过“可爱程度”的合成面部图像,让受试者从每组中选出哪张更可爱。在此过程中,设置了面部图像以正确的方向呈现(正立面孔)的一组,和面部图像上下倒置(倒置面孔)的一组。此外为了比较还设置了对婴儿正立面孔和倒置面孔的“美”做判断的对照组。每位实验参与者只参与其中一组。

实验结果表明,婴儿面部的“可爱程度”评分即使在面部图像倒置时也没有降低。而且,“可爱程度”的平均评价值较高和较低的面部之间的差异也没有发生变化。此外,从两张面部中选出更可爱面孔的任务中,无论面部图像的方向如何,成绩都高于随机选择(但是,倒立面孔的成绩略低)。类似的结果也在评价和判断婴儿面部的“美”组得到了验证。

这些结果表明,当婴儿面部倒置时,对其“可爱程度”的感知是不变的。在判断“可爱程度”的细微差别时,看的人也会利用眼睛、鼻子和嘴巴等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但主要还是基于各个部位的特征(如圆润的面部轮廓和大眼睛)来感知“可爱程度”。这一发现与洛伦兹的“婴儿图式”理论相一致。

基于此次结果,可以说如果在创作让人感到“可爱”的机器人或插画时,与其设计面部五官的布局,不如将让人感到“可爱”的各个要素结合在一起。

入戸野教授表示:“我们对婴儿感到‘可爱’的依据之一就是本次研究探讨的‘婴儿图式’。过去认为,成年人脸的吸引力和美更大程度取决于眼睛、鼻子、嘴巴等部位之间微妙的布局。然而,从此次研究中我们可以确认,对‘可爱程度’的感知主要基于相对简单的物理特征。因此,只要包含了这些特征,即使看起来不太像典型的人脸,也能让人觉得‘可爱’”。

原文:《科学新闻》
翻译编辑:JST客观日本编辑部

【论文信息】
杂志:Perception
论文:Face inversion effect on perceived cuteness of infant faces
DOI:doi.org/10.1177/03010066231198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