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观日本

塔树生辉——戴维

2017年04月10日 信息通信

东京最受瞩目的两个地标建筑就是1958年完工的东京塔(333米高),和2012年投入使用的“晴空树”(634米高)。相隔半个世纪,后者用不足前者1/4的面积,身高伸长为前者的两倍,是当代日本最高科技的杰作。傍晚当华灯初上时,这两塔红蓝相映,成为这个美丽大都会的象征。

晴空树和东京塔一样,是一座电波塔。它的主要的目的是传播电波,即传播在日本采用的称作“地面波”的数码电视信息,同时也构成了一个旅游点。在地震多发地区,建造这样高的塔,要求震度5的地震也不使直立的铅笔倒下,也就是说即使发生地震也不会让塔上的游人有震动的感觉。

震度5的地震是一个什么样的感觉呢?2011.3.11大地震时,东京的震度是5+,但是在办公楼里的感觉好比一叶小舟在汹涌波涛中颠簸。而且楼层越高摇晃得越厉害,远处的楼房看起来就像随风摆动的大树。那么634米高的晴空树在大地震时岂不是晃得更厉害吗?如何做到让游人“没感觉”呢?这可以从建筑工程和ICT技术两个方面得到解答。

建筑工程方面主要有如下几个特点。首先,在建塔之前,对600米高空的风速、气流,以及地下3公里深的地质构造进行了调查与仿真,掌握了充足的数据。第二,地基部分采纳了和树根一样的构造,基架周围围上有毛刺的“节墙”,让塔的基架牢牢地抓住地基。所以,晴空树是一棵名副其实的“树”。第三,塔的结构分成两部分,500米的塔身+165米的宝塔状塔尖。这165米的塔尖如果在塔身的500米上空作业的话,由于风力的干扰,焊接等等都会有很大的难度。因此,工程技术人员采用了在地面做好、高空安装的工序。构成整个晴空树的3万7千个部件,在三维计测系统的管理下,完美地有机结合起来。

ICT技术方面,除了上面提到的三维计测系统以外,还有建筑信息模型(BIM/CIM)系统,结合了3D(三维)与VR(假想现实)技术的无人化施工,使用iPad的检查系统,安全确认系统,以及“空中之城”技术等等。这样,当地震来临时,以1/5000秒的速度探测到震动,驱动橡胶免振装置,使晃动变小。也就是说让整个建筑处于浮动状态,地震时周围在晃动,但是建筑内部感觉不到晃动。

晴空树座落于东京隅田川河畔,周围有佛教名刹浅草寺,大相扑比赛的两国国技馆,以及保留着老东京风格的街道与一系列建筑。这座现代化电波塔的横空出世,不仅没有影响周围古色古香的文化氛围,反而与古刹的亭阁相映成趣,深受访日客的青睐。

马上就是樱花盛开的季节,届时隅田川河畔绵延的樱花将随风曼舞,飘洒在水面,与晴空树的倒影婆娑相戏,仲世见町的灯笼映衬着一对对情侣的缠绵,远处传出的古刹钟声交织着近处游人的西语北音…… 啊东京,好一座迷离的不夜城!

由于晴空树成功地将现代技术与商业运作相结合,不仅使电波传输不受林立高楼的制约,而且使旅游业等相得益彰。正是看到其中蕴含的商业潜力,据信马尼拉正在修建的钻石塔(612 米高)将引进东京晴空树的技术。

塔树生辉

文・图 / 戴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