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观日本

低碳社会(5)

2012年02月22日 能源环境

对转而利用软能源并采取节能措施原因的探寻

 1.前言

 

如今,热带雨林对世界气候的深远影响与重要作用已成为热点问题,尤其是巴西亚马逊流域广袤的热带雨林的泛滥开发令世界极度不安与担忧。原本从国家的角度来说,问题如何解决取决于主权所有者——巴西,局外人最多只能提提建议而已。然而换个角度来看,健康的自然环境是地球上所有生物的共同财产,因此,是不能仅从主权角度进行处理的,我们要充分重视“共享”这一概念的意义。实际上,人类现已掌握了足以大幅度改变地球环境的技术,人类的活动范围也日益扩大。为了人类今后的繁衍与生存,我们必须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不负责任的任意妄为行为,并转变判断基准与观念,否则人类将面临日益严峻的生存危机。

前不久,在丹麦召开了COP15会议。虽然各国对二氧化碳(以下简称为二氧化碳)减排对经济发展的负面影响依然顾虑重重,然而各国还是在二氧化碳减排问题上做出了许多让步。另一方面,环境恶化造成的各种自然灾害呈增多之势,使各国蒙受了巨大的经济损失。那么,究竟应如何评价环保与经济的关联性呢?诸如灾害波及无辜者这一人道问题等等,我们面临着诸多亟待解决的严峻课题。可喜的是,在世界对于京都议定书一直持消极态度之时,二氧化碳排放量位居世界第二的美国提出了具体的减排目标,加入了减排的讨论当中,可谓是向前迈出了一大步。此外,一贯主张发达国家责任论,拒绝提出减排目标的世界最大二氧化碳排放国——中国,也提出了改善能源利用效率的具体目标(截止到2020年比2005年削减40~45%)。印度也有相同的举措。这真是一件令人欣喜的事情。可见各国协同一致,共同解决全球性课题的趋势正在逐渐萌芽。无论如何,我们共同乘坐在地球这艘巨轮上,如果一味主张一己私利而不顾全局,那么必然会导致巨轮的沉没,那时我们只会输得血本无归,经济利益更是无从谈起。

 2.依靠硬能源的发展战略不过是权宜之计

如上所述,世界各地频频发生由于气候异常所导致的自然灾害,迫切需要提出具体的对应之策。对策之一就是削减化石燃料的使用量。各国政府想方设法,希望能够在不减少能源实际使用量的前提下抑制二氧化碳排放量。具体措施有,使用单位热量二氧化碳排放量相对较少的天然气作为石油与煤炭的替代能源,以及开发不排放二氧化碳的核能发电等等。不容否认,这些措施短期来看会取得一定的成效。然而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看却极为令人担忧。具体来说,首先就是资源量的问题。实际情况如图1所示。该图的外线所包围的面积表示的是每年地球所接收的太阳能数量,用具体数字表示相当于5,400兆GJ的能量。与此相对,正方形面积所表示的是煤炭、石油等的最大埋藏量或者说已探明埋藏量。这一图示究竟说明了什么问题呢?显而易见,说明依靠天然气、铀等来维持能源供给,不过是仅能维持数十年的权宜之计。有人会说“那么我们可以依靠储藏量丰富的煤炭”,但是这样岂不是又回到了问题的原点,不要忘了我们肩负着二氧化碳减排这一艰巨任务。从技术上来说,我们可以将煤炭液化或者气化,降低其碳含量后再使用,但是如此一来,可使用的能源量也会相应减少。也有人提出将化石燃料的使用过程中所排放的二氧化碳液化后埋入地下。然而这种方法是无法完全解决问题的,且其过程本身就会消耗大量的能源。

核能也存在着同样的问题。很多国家重新开始关注核能发电(以下简称为核电)。然而,如图1所示,首先,作为燃料的铀的资源量是极为有限的。其次,开发核电,其上游与下游需要花费巨大的人力物力与各种资源,会消耗大量的能源,这一点不容忽视。而且使用核能发电的话,我们不仅要面对能源消耗所产生的二氧化碳问题,还要面对如何处理放射能这一棘手问题。关于这些问题,图2以100万千瓦的核电为例进行了简单易懂的分析。消耗如此多的资材与能源,并产生大量的放射性废弃物,以此为代价所能得到的电力仅为70亿千瓦时。因此,我们有必要从能源经济的角度考虑核电的合理性。此外,废炉的处理、高放射性废弃物的处理、保管等问题也有待解决。

综上所述,从现实情况来看,我们就会认识到依靠化石燃料、铀等硬能源不仅是权宜之计,从安全、对环境的影响程度等方面来判断,也是绝对不可取的。换句话说,它不具有可持续性,而且要付出牺牲环境的惨重代价。

 3.对下一代的关照

地球上每秒钟消失的天然森林面积为5,100平方米(相当于20个网球场),二氧化碳排放量为39万立方米(相当于32个体育馆的体积),大气中流失的氧气量为710吨(140万人一天所需要的氧气量),沙漠化农田与草地的面积为1,900平方米[3]。这是数年前的数据。现在恐怕非但没有好转,反而进一步恶化了。种种不合理在世界范围内肆虐的最大原因在于“环境不需要买单”这种认识依旧广泛存在。而迄今为止我们所经历的种种公害问题已明确地告诉我们,环境一旦被破坏,其修复需要付出巨大的努力,花费巨额资金,是一件非常艰难的事情。例如日本水俣湾有机水银污染所造成的公害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而现在国际社会所讨论的二氧化碳排放所导致的地球变暖问题,以及以往发生的诸如切尔诺贝利核事故那样的大规模放射能污染等,原本就不是当事国作为国内问题能够处理的。这些是全球规模的,事关下一代生存的问题。而且,核电所产生的放射能无时无刻不污染着环境,其所产生的被称为“死亡之灰”的负面遗产将永存于世。美国环境保护署警告说,高放射性废弃物的管理与保存必须持续长达百万年之久[4]。我们有没有反思过,将这些危险物质的保管责任强加给完全没有受惠于核电的下一代人的身上是多么的不公平。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依赖于硬能源这一做法的种种不合理。

 4.可持续发展的软能源

根据图1所示的能源资源量情况来看,毫无疑问,迟早有一天,人类将不得不依靠太阳能等软能源。既然如此,尽早实现政策转向,稳步展开准备工作才是明智之举。当然,虽说太阳能的数量远远大于世界总能源年消费量,然而实际上并不能做到全部利用,而且我们也不能完全不顾其他生物的需求独吞太阳能。所以,今后我们仍要继续坚持节能,并致力于技术开发,以更好、更有效地利用软能源。如果这一努力取得成效,那么就能够保障能源的持续供给,并且大大减轻对环境的压力。有人说,自然能源不稳定,数量也有限,是靠不住的。然而,运用智慧想出应对之策才是人类之所以成其为人类的价值所在。如果不能充分认识到源于自然的馈赠总有其限度这一点,将会造成无法挽回的后果。因为需要而过度索取,可持续发展将难以为继。伐薪烧炭导致自然林面积缩小乃至消失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生物质能也是具有代表性的软能源之一,而自然林的消失大大削弱了生物质能的力量,还间接地对水力资源利用以及气候等方面产生巨大的影响。削弱的程度是无法估计的。本文开头所讲到的因随意开发导致热带雨林面积缩小就会造成生物质能的损失。

如此看来,被认为是软能源代表的自然能源的绝大部分,如果没有健康的自然环境,就无法保证稳定利用。唯一不直接受环境变化影响的自然能源是地热,然而它却容易受地下水的影响,也不稳定。虽然存在着上述种种问题,软能源对我们来说仍无异于救世主。

 5.结语

现在,社会体系改革是世界各国的当务之急。这种改革就是将传统的,建立在化石燃料基础上的社会体系转变为以软能源为主体的,环境负荷小的社会体系的改革。改革的动机,如前所述,源于人们对化石燃料枯竭的担忧,源于人们对世界共同财产“健康的环境”濒临崩溃的不安。消除这些不安,就能确保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而如何将阻力控制在最小范围之内,顺利完成改革是我们今后面临的严峻课题。要想解决这一课题,需要人类付出努力与智慧。

世界上的国家各种各样,既有拥有雄厚财力与技术能力的发达国家,也有与之相对的不发达国家,还有位于两者之间的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除不发达国家外的这些国家与发达国家同样必须进行改革,不同的只是改革的程度。那么,什么样的国家能够更为顺利地进行改革呢?是发达国家吗?换一个角度看,其实新兴工业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处于更为有利的地位。因为发达国家旧有的社会体系更为根深蒂固,改革的阻力更大,需要更大程度的变更或重建社会基础设施。简而言之,发达国家的改革需要付出更大的努力,承担更重的负担。而新兴工业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负担相对较小,转向的幅度也不是很大。至于不发达国家,基本上无需改革,对他们来说是一个全新的开始。

总而言之,这一改革是一场可与工业革命相媲美的伟大变革,而且关乎人类的命运。因此,我们一定要取长补短,共同合作来推进改革的进行。

 

参考文献

[1]小出裕章 《旧话新提 关于核能发电》 (京都财团 集中讲座资料 2008年8月),第10页

[2]同上,第7页

[3]藤井石根监著 和平论坛编 《2050年自然能源100%》(时潮社,2005年)

[4]末田一秀 《核垃圾来袭!?》(禁止核武器国民会议 2007年)

 

藤井石根

简介

明治大学名誉教授,出生于1936年1月,1966年获得东京工业大学理工学研究系核能工程专业工学博士学位。主要从事热工学、热应力・传热・蓄电方面的研究工作。现担任NPO法人太阳能发电站联盟(PVowner Network Japan/PV-Net)代表理事,逗子市环境审议会会长,财团法人日本科学振兴财团评议员等职务。

著书颇多,主要著作有《太阳能的动力化概论》(IPC)、《新太阳能手册》(编著:日本太阳能学会)、《21世纪的生态学社会》(编著:七森书馆)、《2050年自然能源100%》(监著:时潮社)、《核电不能拯救地球》(原水禁)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