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观日本

【日本的科技政策】(六)科学技术厅与文部省合并为文部科学省

2019年11月08日 科学・技术奖

上接: 【日本的科技政策】(五)第一次基本计划的实施碰到诸多问题

科学技术厅成立于1956年成立之后的大约40年,终于达成了夙愿,于1995年颁布了《科学技术基本法》。但在推进根据基本法制定的第1次科学技术基本计划的过程中,“科技官员”的协调能力和本事受到质疑。

科学技术厅未能升级为一心向往的“科学技术省”,主要与其重要任务之一的核能政策指导力有关。1997年3月,旧动燃事业团的再处理工厂发生火灾和爆炸事故,科技厅应对迟缓,受到了批评。对被称为“亲子关系”的旧动燃事故和丑闻处理不当,导致了科技厅的发言权持续下降。

在1997年8月举行的行政改革会议上,时任首相桥本龙太郎称:“科技厅下属部门出了事故,而且无法进行自我管理,这幅样子令人失望,我反对将其升级为省”。可以说正是这句话决定了科学技术厅后来被文部省、内阁府和经济产业省吸收合并的命运。

1999年9月底,日本发生了史上首次临界事故,决定了科技厅的最终走向。在位于茨城县东海村的核燃料加工公司JCO的设施内,加工核燃料的过程中,铀溶液达到临界状态,发生核裂变链式反应。加工作业的流程被认为非常不正规,3名近距离受到中子线辐射的工作人员有2人死亡,1人重伤。合计600多人受到辐射污染。科技厅被批判在进行安全审查时未实施调查就轻信了JCO说的“不会发生临界事故”的说明。

2001年1月日本中央省厅重组,科学技术厅被文部省“吸收合并”,变成文部科学省。定员14万人的文部省合并了2千人的科学技术厅。

日本的科技政策 科学技术厅与文部省合并为文部科学省

日本文部科学省,“科学技术・学术政策研究所”也在其内(照片:客观日本编辑部)

科学技术厅的“科学技术政策局(不包括负责制定基本计划的部门)”、“科学技术振兴局”和“研究开发局”吸收了文部省的学术创作部门,分别变成文部科学省的“科学技术与学术政策局”、“研究振兴局”和“研究开发局”。

政府对核能的行政管理也发生了重大变化。安全规定方面,以前商用核电站由通产省(被经济产业省合并)负责,除此之外的研究堆等由科学技术厅负责,合并后基本全部由经济产业省的原子力安全保安院负责。文部科学省只负责大学的研究堆等极少数业务。至于核能推进部门,乏燃料再处理和高水平放射性废物等实用化领域转移到了经济产业省,研究和国际保障措施部分由文部科学省负责。另外,原子力委员会和原子力安全委员会的事务局移到了内阁府。可以说,科技厅在被文部科学省“吸收”的同时,作为其主要支柱的核能管理的权限也大幅被肢解。

横跨各个省厅的科学技术政策由内阁府接管。1959年成立的总理大臣咨询机构“科学技术会议”根据《内阁府设置法》,被作为“综合科学技术会议”接管(2014年5月更名为“综合科学技术创新会议”)。综合科学技术会议定位为内阁府的“重要政策智库”,被要求在首相和科学技术大臣的领导下,从高于各省厅的立场出发,发挥策划制定和综合调整科学技术政策的功能。会议成员由首相担任议长,其他人员限定14人以内,除了相关内阁官员外,由首相从民间专家中任命,较其前身的科学技术会议成员做了进一步强化。

另外,在内阁府,科学技术政策部门由政策统括官统一管理,同时还一并负责综合科学技术会议的事务局功能和原子力委员会的事务局功能。统管科学技术政策部门的内阁府特命担当大臣(科学技术政策担当大臣)虽然在法律上没有规定必须设置,但在迄今为止的内阁成员人事中,始终都设置了这个职位。

虽然成立了综合科学技术会议,但由于当时一直在讨论一系列的中央省厅改革方案,应该可以说这段时间里几乎没有围绕该如何推进日本的科技政策等战略问题进行过深入的讨论。

综合科学技术会议于2001年1月召开了首次会议,重新开始讨论下一期(2001~2005年度)的科学技术基本计划。担任议长的首相提出了在新一期基本计划中将“生命科学”、“信息技术”、“环境科学”、“纳米技术和材料”4个领域列为重点的推进草案。

同月,综合科学技术会议还决定向基本计划中的研究项目实施24万亿日元的政府投资。重点推进领域也如计划草案中提出的一样,设为4个领域,并进行了包括伦理和社会责任等内容的答复,例如,把向社会介绍研究内容和成果规定为研究人员的“基本职责”等。

综合科学技术会议还讨论了大学设施老化和研究经费不足的问题,针对国立和公立大学的设施维护费用建议与道路和港湾一样,要作为公共事业划拨预算等。

另外,科学技术基本计划中还提出了“今后50年拿30个诺贝尔奖”的“目标”,引发热议与争论。这一目标受到了批评,2001年秋,获得诺贝尔化学奖的名古屋大学野依良治教授批评道:“并不是瞄准诺奖进行研究而获奖的。没见识”。对此,内阁府的科学技术政策负责人解释说:“30人只是最终结果,为了实现这个结果,当然要努力为基础研究打好基础”等。

仿佛听到了“诺奖目标”的争论一样,2002年秋,日本人首次连续3年获得诺贝尔奖,瞬间引爆了舆论。而且这一年的获奖成绩最好,同时获得了物理学奖和化学奖。化学奖得主为战后出生的田中耕一,年仅43岁,这也是日本企业的研究人员首次获奖。

野依良治教授还认为,2000年获奖的筑波大名誉教授白川英树(化学奖)、2001年获奖的野依良治(化学奖)和2002年获得物理学奖的东京大学名誉教授小柴昌俊之所以能取得出色的成就,原因之一是政府从1970年前后开始加大了对科学研究的支援力度。他表示:“政府提供了大力支援。只要政府实实在在地支援,日本的研究人员拥有回报支援的实力。此次获奖就证明了这一点”。

文: 泷川 进
翻译编辑 JST客观日本编辑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