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观日本

日本何以产生诺贝尔奖

2016年05月30日 科学・技术奖
日本何以产生诺贝尔奖

2016年日本科技白皮书封面

《2016年日本科技白皮书》近日发布。书中刊登了"日本何以产生诺奖--为了今后的诺奖辈出--"一文。通过采访2015年诺奖得主大村教授、梶田教授,以及对历届诺奖获得者的统计分析,文章指出:①少年时期的科学启蒙,个人科学素养、兴趣和良好思考习惯的培养,为诺奖的获得打下了良好的基础;②诺奖成果多产生于20、30岁的青年时代;③诺奖的获得,离不开政府科研经费持之以恒的支持和投入。

为了今后日本诺奖人才的进一步辈出,文章提出日本今后将致力于:①从下一代人才的早期培养着手,在素质教育和理科教育中培养孩子们的创造性和对理科兴趣的同时,将从数量上加大理科人才的储备;②进一步为年轻的科研人员提供稳定的科研环境,使其能专注于自己的研究;③进一步加大政府的资金和设备投入;④加大和海外科研人员的合作,让科研人员在竞争、合作中成长。

笔者认为,日本诺奖的大量获得还有以下要素可供中国参考:

首先,在政策上,日本科技立国政策和科学家重点培养战略奏功。日本提倡科技立国,于1995年制定"科学技术基本法",并于1996年开始实施科技5年计划。在第2期科技基本计划中,日本明确提出今后50年内诞生30位诺奖得主的目标,加大了对重点领域和具有潜力的科学家的重点培养和投入。

日本何以产生诺贝尔奖

指导访日中国高中生进行化学试验的白川英树教授

其次,在投入上,更侧重基础研究。"科学技术基本法"和科技基本计划均强调要重视基础研究。大学尤其侧重于基础研究,在基础研究的投入也远远超过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

第三,为了科研人员能集中于研究,科研评价机制相对宽松。尤其是大学的科研评价机制不拘泥于论文的数量,教师的收入也不和论文发表、科研经费的取得相挂钩,有利于教师专注于科研。日本的大学教师职称评定少有破格提升,这种机制固然在一定程度上会扼杀年轻教师和科研人员的积极性,但也让他们处于稳定的科研环境,避免将大量精力消耗于职称竞争之中。

第四,优秀科研人员多为学而不为官。几乎所有的诺奖得主均长期专注于科研,在获取诺奖之前,少有从事行政工作的。国内大学校长和院长的年轻化,在给学校、学院带来活力的同时,也可能让优秀的教师在科研上就此止步。

日本何以产生诺贝尔奖

诺贝尔奖章

最后,日本大量获得诺将还得益于日本先进制造业的支撑。21位自然科学诺奖得主中,11位为物理奖,这与日本制造业的先进技术水平是密不可分的。如小柴昌俊和梶田隆章的获奖源于通过"超级神冈探测器(Super-Kamiokande)"所获取的大量实验数据,而该探测器中用于探测高速中微子在水中通过时产生的切伦科夫辐射的光电倍增管,由日本滨松公司开发和制作,滨松公司还直接参与了小柴昌俊和梶田隆章的研究和实验。因此,中国在提升高校研究水平的同时,企业的研发能力和技术水平亟待提升。

文/ 科学技术振兴机构中国综合研究交流中心 赵晋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