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观日本

日本东北大学等在东日本附近确认带状地震高发区,地下水或为影响因素

2025年09月26日 抗灾防灾

日本东北大学等研究团队,对东日本附近约600个地点的地震数据进行了详细分析,识别出大小各异的地震集中发生在呈南北延伸的带状区域内。通过运用新开发的人工智能(AI)模型,连通常难以检测到的小型地震也被探测出。研究推测,从地下上升的水流可能对板块(岩板)及活动断层产生了影响。

曾是东北大学研究生的铃木琳大郎与内田直希副教授(现为东京大学地震研究所教授)等详细分析了包括“日本海沟海底地震海啸观测网(S-net)”在内的594个地点的地震数据,并运用研究团队新开发的、运用深度学习的AI模型对其进行了解析。S-net是日本防灾科学技术研究所在东日本大地震之后构筑的观测网络。

title

研究团队对设置于日本东北地区太平洋近海的日本海沟海底地震海啸观测网(S-net)数据进行了分析(S-net传感器)。

结果显示,2016~2020年间,北海道至福岛县近海以及关东内陆共发生地震约59万次。这一数字是气象厅主要在陆域所记录数据的约6倍。

地震多发于深度约35~75公里处,位于陆侧板块内部以及海侧太平洋板块与陆侧板块的交界附近。研究团队就引发地震的因素进行调查后发现,可能是从俯冲至地下深处的海侧板块中分离出的水产生了影响。

水对地震所产生的作用会随深度不同而变化。在板块交界处,水会促使板块缓慢滑动,释放应力,并抑制大型地震的发生。

而在陆侧板块内部等较浅的区域,水会渗入断层缝隙使断层更易滑动,这被认为是地震活动活跃的原因。研究团队认为,过去发生的震级(M)7级的大型直下型地震“也可能受到了水的影响”。

研究团队将继续在其他地区寻找类似的地震高发区,并查明地震活动与水的作用。这将有助于揭示直下型地震的分布及发生机制。

原文:《日本经济新闻》、2025/9/2
翻译:JST客观日本编辑部

【论文信息】
期刊:Science
论文:The forearc seismic belt: A fluid pathway constraining down-dip megathrust earthquake rupture
DOI:10.1126/science.adt63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