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观日本

严峻的自然环境孕育了"日本" 大地震后的经济损失与互帮互助

2016年05月13日 日本经济

严峻的自然环境孕育了日本 大地震后的经济损失与互帮互助2016年,日本再次发生了大地震。4月中旬,以熊本县为中心的日本西部九州地区连续发生了群发性地震。原以为14日发生的6.5级地震是本次地震主震,但28小时后熊本地区又一次发生7.3级强震,且余震不断。以熊本为中心的九州地区人们陷入一片恐慌。

五年前的2011年3月,东日本大地震的发生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大量房屋倒塌,至今还记忆犹新。其震中位于日本东北地区的太平洋海域,除地震造成的损失外,紧随其后的巨大海啸,给日本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灾难。包括间接死亡者在内,地震和海啸造成日本全国约2万人遇难。地震虽已过去五年,但灾后重建仍然任重道远。

此次熊本地震没有引发海啸,但由于其属于直下型地震,震源较浅,也就意味着与1995年日本本州中心位置关西地区发生的阪神淡路大地震性质相同。

在日本,流传着这样一句谚语:"(最恐怖的四件事情是)地震、打雷、火灾、父亲",借父权至上社会中"父亲"的权威和可怕,来形容灾害的强度及恐怖。日本列岛的火山活动非常活跃,在全国地下有大大小小2000多个活断层。像熊本地震这样规模的地震在无论在日本哪个地方发生都不足为奇。日本人常说"灾害常在人们将其忘记时降临",不过最近灾害频发,可以说是"灾害常在人们将其忘记前降临"。

除地震外,日本每年还会遭受台风的袭击。赤道附近太平洋海域形成的台风里每年约有1/3~1/2大概10次左右会登陆或接近日本,给日本带来灾害。

日本可以称得上是世界上灾害最多的国家之一。日本原是国内生产总值(GDP)排名世界第二的经济大国,5年前被中国赶超。现在的日本虽然也是一个经济大国,但同时也是一个"自然灾害大国"。

灾害若不发生自然最好,但反过来想,正是这样灾害多发的严酷自然环境,历经上百年、上千年,才孕育了日本人,创造了日本文化,并使日本的经济强大起来。

严酷的寒冬,日本海沿岸每年的大雪,阴雨连绵的梅雨季节,夏季的酷暑。在剧烈的四季变化中,日本人在抵御自然灾害的同时,也在衣食住方面颇下功夫以应对四季变化。在日本人"5·7·5"的诗歌即俳句、短歌中,定会有季语出现,这也是自然环境孕育出的特有的日本文化。

从经济方面来看,自然灾害为日本带来了巨大的损失。地震对道路、桥梁、铁路及一般民宅等社会资本造成破坏,极大地削减了国力。而国家为了震后重建,则需要花费巨额资金。

东日本大地震后五年里的重建预算为26万亿日元。这一部分足以削减用于公共事业和社会福祉的预算金额,也会导致国家负债累累,削弱日本的相对实力。

为确保资金来源,在东日本大地震发生后的2011年秋天,日本国会通过相关法案,决定开始征收复兴特别税。复兴特别税在所得税、住民税、法人税的基础上加征了10万亿日元。所得税从2013年1月开始的25年里,在其原有税额基础上都将加征2.1%。也可以说,通过"互助"合法化、制度化来渡过难关。

"互助"精神不仅体现在此,灾害还培养和增强了日本人的"团结力"、人与人之间的"牵绊"以及互助精神。近年来,每当发生大型自然灾害,各村落、乡镇的互助活动都会扩展至全国,乃至世界,这种精神也被传递开来。

1995年1月17日发生的阪神淡路大地震正是这种传递的先驱。当时正值二战结束五十周年,因为地震,当年也被称为"志愿者元年"。此次地震为直下型地震,有6000多人丧生,地震后,日本全国有大批志愿者自发地前往灾区赈灾。一般观点认为,在此之前"志愿活动在日本并未普及",以此为契机,志愿活动在日本人心中扎下了根。

其中,最令人瞩目的当属以大学生为主的青年志愿者们。当时的大学生们遭遇"就业难",且期末考临近,但许多大学生还是选择深入灾区,与灾民共同生活。从事紧急医疗救援活动的医生和护士自不必说,附近受灾程度较轻的其他市町村居民以及从总部外派的企业员工也发挥了巨大作用。

东日本大地震发生后,日本开展了更为积极的志愿活动。据兵库县推测,阪神大地震中约有130万名志愿者参与赈灾。而在东日本大地震中,各地社会福祉协会统计的人数则大大超出这一数值。

本次熊本地震余震不断,因此距离第一次地震一周后,志愿者中心才正式成立。许多曾经经历过地震的人及接受过志愿者帮助的福岛、宫崎、岩手县居民纷纷表示:"有什么我们能帮忙的吗?""请一定让我们到灾区帮忙"。

"互助精神"、"共助精神"帮助日本人克服自然灾害带来的经济损失。日本也将以这种方式坚强的生存发展下去。

文/泷川 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