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观日本

阻碍日本经济发展的因素有哪些?

2016年04月05日 日本经济

(发布日期:2016年3月24日 大井report

阻碍日本经济发展的因素有哪些?笔者平日一直关注着国际金融市场的动向,近来逐渐感到金融市场正不断从实体经济中分离。

雷曼危机之后,发达国家的中央银行陆续推出了多项货币宽松政策意图刺激景气恢复。日本银行也相继实施QE(量化宽松)和QQE(质化量化宽松)政策,进而又推出了负利率政策。日本央行对市场进行了全方位的掌控,那么景气是否因此得以复苏呢?

不可否认,安倍经济学通过日元贬值来推高股价的做法,确实收到了一定资产效果;也提高了依靠股票和房地产获得收益的富裕阶层的消费。然而,这种通过外部调控(而非市场自身发展)的方式功效并不会长久。

GDP是投资、消费、政府支出和净出口(出口减进口)的总额,即Y=C+I+G+(X-M)。其中,推动GDP持续增长的最重要因素就是投资(I)Investment。若想保持市场的长期稳定发展,必须保持新型产业和技术创新领域有足够的风险资金(投资)。

但进行这种风险投资必须要有"好眼光",且妥当的投资行动必不可缺。至于应该在什么发展阶段投入多少额度的资本金,这一点只能在实际操作中从市场中寻找答案。

若没有"好眼光"和适当的资本投入,则只会像"官民基金"那样"不良投资" 不断堆积。单纯依靠"广撒网"只会收到反效果,反将经济复苏的萌芽扼杀。

即使投资眼光足够精准,但仅凭设想和理论也不能实现创立新业务的落实、推动技术创新的发展。市场中的制造业者们才是将"设想"变为现实的创造者,若是没有他们的耕耘和实力,"蓝图"也只能是评论专家描绘的"画中饼"。进而言之,若技术开发出的产品不适应市场需求,也无法实现批量生产。

所以说,创业能够取得一定程度的成功,就像"百米穿针 "一样有高难度;开展新业务的经营者们必须具备超出常人的专注力和好运气。

若开创的新业务能顺利推进到批量生产阶段,为提高生产力,除增加设备投资外,还需对员工进行新技术技能以及职业技能培训。这样可以提高劳动生产力、促进就业,推动事业实现扩大再生产良性循环,实现可持续增长。

日本社会少子化、老龄化的加剧导致劳动人口减少,在此背景下,技术创新成为提高生产力的唯一动力,进而推动实现经济发展。虽然这已是多年来世人皆知的道理,但为何经济发展良性循环并未能得以实现呢?

原因之一,是因社会中存在妨碍新技术发展的既得利益集团。杂志FACTA在4月号中的文章《原子能机构的部分势力恶意妨碍"清除放射污染新技术"发展》中写道,原子能村(Japan's Nuclear Power Village,指日本核能发电领域产官学相关人员组成的特俗村落型社会集团)为低成本获取新型清除放射污染技术,向研发企业提出几乎触犯法律底线的条件,若遭受拒绝,则会使手段将对方从该领域中排挤出去。难得的先进技术在民间慈善家和发明家的努力下得以发展,最终却被原子能村搞垮。笔者有位朋友曾研发出一项新型制品,但在推广过程中不仅遭到厚生省的芝麻小官的刁难,甚至被医院采购部门的人要求行贿,而对手公司的人甚至深夜潜入医院意图将他的新产品分解窃取,研究成果的专利差点被盗。最终,这位朋友决定"不能为了新产品的采用而使用违法手段",从而放弃了继续研究开发。要摧毁既得利益集团,一个人或是一家公司的力量都是远远不够的。

另一个原因是遗产税导致的财富中断。二战结束后的70多年里,经营者世代交替过程中,遗产继承让许多资产都成为政府的囊中之物。加之负利率政策的实施使得地方金融机构收益恶化,可以预见,遗产继承会导致存款出现大量外流。

FACTA在4月号中的文章《遗产继承引发存款锐减》中提到,少子老龄化、地方人口向大城市迁移,再加上遗产继承(住在地方的父母去世后,由居住在城市圈的子女继承家族遗产),这些都让地方金融机构遭受重创。现在令人担忧的并不仅仅是日本银行实行负利率政策导致银行收益恶化这么简单。青森、岩手、山形、秋田、福岛、群马等东北各县的存款额度减少了25%以上;同时地方家人的遗产则由在崎玉、神奈川县等大都市圈的子女继承。

遗产继承还存在继承税的问题。父辈们为了晚年生活而积蓄的储蓄存款和资产,大部分都会以继承税的形式被国家没收。继承遗产的子女因月薪又不足以缴纳每年的购置税、市民税、房屋税等,只能从银行提取存款。如此一来,不仅地方金融机构的存款减少,子女在大城市金融机构的存款也会减少,而到了孙辈或许就什么也不剩了;这样的重复纳税会让家庭一无所有。几代纳税人的血汗钱都被国家压榨,全家最终会一贫如洗。

即使经营者以"百米穿针"的概率成功开展事业,又能给后世留下些什么呢?尽快消除这些不利于推动经济发展的障碍,已刻不容缓。

大井幸子 HP globalstream-news http://www.globalstream-new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