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2018-01-18 陈小牧 上教留学陈小牧工作室
日本知名调查公司近日公布了一项“关于日本应届高中生高考志愿填报意向”的网络调查。去年11月,DISCO通过网络对224名今年毕业的应届高中生及138名家长进行了有关升学志愿的调查。
结果显示,2018年日本高中生填报志愿仅报一所学校的人数最多,占总人数的23.7%;志愿校三所的比例数为22.3%,二所的比例人数为15.2%。从中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即现在60%的日本学生高考志愿校在三所之内。
DISCO的调查进一步显示,学生择校参照指标排在第一位的是学习的内容和计划取得的资格;以下依次是偏差值(考取难易度)、学校知名度、地理位置和考试科目。
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日本学生志愿校数量减少了呢?在笔者看来,原因不外乎有以下三个。
一是,日本高考面临重大改革,考生“求稳”心态严重。
2021年,日本高考将迎来全面改革。“大学入学共同テスト”(大学升学统一考试)将取代之前已实施数十年的“センター試験”(中心考试)。新高考除了对知识进行考查外,将更加侧重对学生思考力、判断力和表现力等综合能力的考查。虽然离正式“改弦易辙”尚有时日,但已有相当数量的大学从2018年便开始就大学招考形式做出了调整。这对考生心理造成一定影响,引发各种“不安”。在对新高考及录取模式不熟悉的情况下,学生“求稳”“求合格”心态严重,更不愿意因“落榜”而复读,从而主动放弃了那些考取有“风险”的志愿校。
二是,东京23区规模较大大学“扩招”进一步受限,名校录取难度增大。
近年来,日本少子化日趋加剧,为有效获取生源,越来越多的大学开始回迁都市。以首都东京23区最为突出,这对于那些早已陷入生源之危的地方大学可谓雪上加霜。为此,政府对东京23区人数超过8000人的大规模私立大学实行扩招限制政策。原则上,对这类大学“扩招”不予以承认。
2018年开始,政府给予大学的“交付金”招生人数倍率限定也由之前的1.14倍调至1.1倍。由于招生人数受到限定,使进入名校难度增大。上述原因,使高中生在择校时,开始放弃挑战那些“难关校”(难考大学),转而选择与自己实力相当的大学就读。
三是,大学录取形式日趋“多元”,学生择校渠道拓宽。
信息技术的高度发展,产业结构的调整,使社会对人才的界定标准开始发生变化。除了普遍为国立大学所采用的统考“中心考试”改革外,各大学也纷纷开始调整招生政策。根据日本官方公布的数据,2017年度日本国公立、私立大学通过推荐.AO(综合录取)录取学生人数比例已达到44%,私立大学推荐.AO录取人数比例甚至超过一半(51%)。
而根据日本国立大学协会公布的目标,至2021年推荐.AO考试形式招生人数将达到30%。从目前各大学公布的2018年招生计划,筑波、群马、高知等国立大学AO录取人数比例已率先达到30%。这使之前饱受争议,比例不高的AO考试形式变得不容忽视。大学招考模式的多元化,有效减少了学生填报志愿的盲目性。
综上所述,从2018年开始,日本学生填报“高考志愿”趋于保守,只填报一所志愿校的人数比例呈增长态势。这在中国学生和家长看来多少有些不可思议。
笔者长期从事国际教育工作,根据我的观察,中国学生(包括家长)的择校观与日本学生有着本质区别。国人择校,常给人一种“多多益善”的感觉。尤其在意大学的名气、品牌,看中各类大学排名,其次才是专业。而包括日本在内的欧美等教育发达国家,学生在升学时,更多地是将专业作为第一排序。中国人特有的择校观,使其在填报升学志愿时不得不做多选。因为世界上“好”的学校实在太多。
诚然,中日两国国情不同,但邻国日本学生的择校观,或多或少会给我们带来一些启示:其实,择校并非数量越多越好。因设置者不同,大学经营理念亦会有所不同。同为名校,每个学校的优势学科专业不尽相同。大学必须有自己的特色。就学生自身而言,任何时候,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文/陈小牧(日本留学问题专家)
编辑修改 JST客观日本编辑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