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观日本

上海市大学生日语演讲比赛大改革:改名称+小论文+PPT演示

2018年11月12日 文化交流

连续举办了30年的大学生日语演讲赛,本月初在华东师范大学圆满落下帷幕。该赛事由上海教育国际交流协会与京都外国语大学联合举办,已成为上海乃至全国最具传统和影响力的日语赛事之一。

日语演讲比赛颁奖仪式

日语演讲比赛颁奖仪式

今年恰逢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缔结40周年,比赛受到了各方的高度重视:今年的比赛被日本驻中国大使馆认定为“40周年纪念活动”及“中日交流集中月”活动之一。

上海教育国际交流协会姜海山会长、日本京都外国语大学森田嘉一理事长、日本国总领事馆片山和之总领事等中日嘉宾出席比赛并致辞。来自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东华大学等十余所高校的18位选手参加了比赛。经过激烈角逐,经评委会专业评审,上海外国语大学日本文化经济学院四年级的付嘉裕同学,拔得头筹,获得第一名。东华大学、华东理工大学分获二三名。今年还特别增设了“总领事奖”,被华师大选手摘夺。上述四位获奖者已收到邀请,将于明年春天对日本进行为期一周的访问。

上海日本总领事馆片山和之总领事致辞

上海日本总领事馆片山和之总领事致辞

今年比赛进行了史上最大的赛制改革。首先,是名称变更。原“上海市大学生日语演讲比赛”更名为“上海市大学生日语才能演示大赛”。其次,是规则的变更。新比赛改为由小论文和演讲两部分组成,上午小论文,题目为《研究计划书》(400字以内),占比30%;下午为演讲,占比70%。两个选题 :“我看日语教育”和“我看汉语教育”,任选其一。

◆ 比赛让我感到“自豪”

姜海山——上海教育国际交流协会会长
作为中方主办方,姜海山认为,今年的赛制改革是顺势而为。“现在中国许多学校都拥有先进的教学设备,而选手作为数字化一代,收集资料,PPT演示也是驾轻就熟。”

笔者采访姜海山会长

笔者采访姜海山会长

面对市场上众多的语言类比赛,姜海山发自肺腑谈了自己的感受。“演讲举办了30年,我参加了20几届。但京都外大的森田理事长则没有缺席过一届,令人佩服。”接下来,姜会长从时代变迁角度,全面地总结了比赛的特点,自豪感溢于言表。

首先,持续时间最长。今年已是第31个年头,这在民间实属罕见。

其次,对象恒定。相较于其它的众多语言类比赛,本赛事参加对象涵盖上海几乎所有大学日语专业的学生。比赛,对大学方面或多或少会有一定的“压力”,这会不同程度促进大学日语教学的进步。

三是,公益性。参加学生无需报名费,而且由于企业的参与,比赛奖品丰厚,学生获益。获奖一二三名可以访日一周。今年还特别增设了“总领事奖”。

四是,参与面广泛。虽然最终决赛规定一所学校一名参赛选手。但大学方面为推出最佳选手,会进行层层选拔。

五是,公正性。比赛采取专家专业评审方式。“大赛举办30年来,从来没有发生过投诉。更没有为了选手得奖,找我打招呼的(笑)。”

徐旻——本届日语大赛一等奖获者付嘉裕的指导教师(上海外国语大学日本文化经济学院副教授)
作为付嘉裕的指导老师,当得知自己的学生获得一等奖时,徐旻副教授激动万分。

左/付嘉裕同学,右/徐旻老师

左/付嘉裕同学,右/徐旻老师

“我读高中时就有老师带队观摩每年的日语演讲比赛,因为各种机缘我自己无缘作为选手参赛,但作为指导教师,我带过十几个学生,这其中有超过一半的学生获奖。我很自豪!”

在徐旻看来,赛制改革后,作为指导教师,所要做的便是根据学生的自身特点进行“量身定制”。“付嘉裕的性格特点,我们对她的定位偏‘知性’。如果是个男生,可能又是另一番打造,以确保选手有不同的演绎。”

与此同时,他也直言不讳地道出了比赛很“残酷”。尽管上外日语水平领先,但其他兄弟院校也都在飞速地进步。“我们没有绝对的优势。得奖越来越难,谁得奖都有可能!”

◆ 光靠“背稿子”难以取胜

付嘉裕——本届日语大赛一等奖获奖者(上海外国语大学日本文化经济学院四年级)

付嘉裕在比赛现场

付嘉裕在比赛现场

对于能够获得第一名,付嘉裕谦逊地说自己还是感到有点“意外”的。 “改革后的赛制有点偏学术性。因为我之前一直在为“考研”作准备,所以上午的笔试小论文(《研究计划书》),应对起来并不太费力。”说这番话时,我明显感受到她的坚定与自信。

下午的课题演讲,付嘉裕选择的题目是“我看汉语教育”。“当6月份比赛规则公布时,当看到本届没有了‘问答’环节(前几届,有问答),压力瞬间减少了。PPT课题演讲,光靠‘背稿子”肯定不行。其实因为PPT上有相应的‘要点’提示,选手一般不太会出现当场‘忘词’。”

关于演讲选题 ,付嘉裕告诉我,主要是源于之前在大阪大学交换留学一年的经历。是那段难得的学习经历带给自己的灵感。在演讲中,她创见性地提出了构建交互环境,除了传统的听、说、读、写能力外,应该增加“译”的环节。而当下日本大学的汉语教学中,“译”的技能训练相对较弱,甚至完全缺失。对此,付嘉裕给出了自己的建议:日本大学(本科阶段)应该系统增加各类翻译入门课程。

张进、张雪娜——本届届日语大赛评委
张进和张雪娜两位老师有着丰富的外事工作经验,也曾多次担任演讲赛的评委。作为本届比赛的中方评委,他们从专业的角度对比赛给予了高度评价。

比赛后笔者采访张进(中)、张雪娜(左)评委

比赛后笔者采访张进(中)、张雪娜(左)评委

张进认为,比赛对学生是一种新的“刺激”。“虽说是大学日语专业的学生,但《研究计划书》这类实用性小论文的训练还是相对较少的。无论从格式或者是形式上,今后只有通过更多地训练才能应用自如 。”

张雪娜则对“小论文”环节学生的发挥给予了高度的肯定。 “实践下来,我认为是成功的。以往的比赛由于是现场演讲,我们看到的多半是选手的语音语调及演讲能力,但本届比赛因为选手演讲过程中规定要使用PPT,这让我们看到了以往看不到的东西:比如收集资料能力、文献整理能力……最终反映出选手的知识水平,在此基础上再加入选手个人观点,并最终呈现出来,这也符合时代对人才的评判标准。”

与此同时,两位评委也诚挚地指出:由于今年是赛事改革的第一年,不乏有选手不适应,出现“背稿子”的情况。其实,真正的讲演是不需要“背诵”的。

今年恰逢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缔结40周年。以此为契机,上海市大学生日语演讲赛进行了赛制改革。一个有着30年历史,一个“父辈们”参加过的民间赛事,正在与时俱进,重新彰显活力。相信改革后的比赛一定能为青年一代提供更好的展示平台,通过语言这一载体,促进中日两国青年间的友好交流。

供稿 陈小牧
照片 陈小牧、华师大等
编辑修改 JST客观日本编辑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