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观日本

【缘遇恩师藤嶋昭,东渡弟子今日佼】“结识藤嶋昭先生,我一生都不后悔”——张昕彤教授流学日本师从藤嶋昭教授多年的一段佳话

2018年02月13日 人物往来

一波三折,终于结上善缘

藤嶋昭培养了许多的优秀科学家,他的这些中国留学生们能够聚集在一起并非偶然,张昕彤能够到藤嶋研究室当然也不是偶然的。

张昕彤本科和研究生就读于吉林大学,研究生阶段的导师是李铁津教授,这位中国老一辈的科学家也是藤嶋昭另一位中国学生江雷的导师。早在上世纪80年代李铁津教授就与藤嶋昭结识,后来两位科学家频繁在学术上进行交流,江雷当年正是在这两个研究室联合培养下读完了博士学位。2000年5月,在江雷的陪同下,藤嶋老师访问吉林大学,李铁津老师向藤嶋老师推荐张昕彤去东京大学做博士后,但第一次申请因距离申请截止日期太近,很多材料准备不充分,没能申请成功。可这并没有打消张昕彤前往藤嶋研究室进修的决定,又过了一年,藤嶋老师的助手通知其再次申请。2001年,张昕彤在藤嶋老师助手的帮助下成功申请到日本学术振兴会博士后奖学金,开始了他6年的日本求学生涯。

2003年3月底,藤嶋老师正式从东京大学离职,到日本神奈川科学技术研究院任理事长,张昕彤跟随藤嶋老师来到神奈川科学技术研究院的研究室,继续他的科研工作。在神奈川期间,张昕彤还陆续介绍了几个国内的师弟来到藤嶋研究室,老师父带新徒弟,新徒弟成老师父,一代带一代,良性循环,他们都与藤嶋昭实验室结下了不解之缘。

你的柔情,我永远都懂

来日本不久,张昕彤就感受到藤嶋老师对留学生的无微不至和虑无不周。留学生到日本求学,因为是异国他乡,生活是很大的问题,尤其是经济上。藤嶋老师为切实解决留学生这些问题,藤嶋研究室有个不成文的规定:为刚来的留学生提供住宿。

日本的房租对于初来日本的留学生比较昂贵,当时租房市场有一个特定的租房规矩,除了固定的房租之外,还包含有“礼金”,第一次差不多要付5个月的租金。藤嶋老师在东京大学对面有栋个人公寓,专门腾出来以低价出租给留学生,并免除押金和“礼金”,为学生减轻了很大的经济负担。张昕彤刚到日本就被藤嶋老师精心安排到这个公寓,消除了他初来日本的后顾之忧,以便于他安心工作学习。公寓位于学校对面,从实验室到宿舍仅需要5分钟,这就为张昕彤以及和他类似的中国留学生节省了更多的工作学习时间。

2003年藤嶋老师在东京大学离职调往神奈川,同年4月,张昕彤跟随藤嶋老师前往神奈川继续工作,当时张昕彤的妻子还在东京大学就读,藤嶋老师为了顾及其家庭上的便利,让张昕彤继续住在东京大学对面的公寓里。直到张昕彤的妻子毕业,藤嶋老师把神奈川新购置的三室一厅一卫的房子给张昕彤住,并对他说:“你上班太远了,影响工作,我给你准备了套房子。”这个房子距离神奈川的研究室大约5公里,电车只有三站,上下班十分方便。张昕彤很是感动,再一次以超低的租金入住了藤嶋老师提供的宿舍,还把自己的家人接了过来,度过了美好的时光。

藤嶋老师就是这样,在不经意间关心着学生,为学生书写着感动。

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

初到藤嶋研时,藤嶋老师已年近六十,学术成就蜚声国际,但仍每天早上第一个到研究室,晚上很晚离开。

“和先生比谁更早到校实在是很辛苦的事情,”张昕彤说,“每周三藤嶋研究室例行汇报,不管多忙,藤嶋老师都会出席主持,常常下了飞机拉着行李箱精神抖擞地赶到会场。”例行汇报时,藤嶋老师的第一句话总是“你的目标是什么?”。这个问题看似随意,却非常有启发性和压迫性,直到今天,张昕彤仍记忆犹新。

藤嶋昭研究室有很多外国人留学生、访问学者甚至教师,人数比例总能保持在三分之一以上。大家都说藤嶋老师是一个思想开放的人,他喜欢多元化的研究氛围。在藤嶋研中英语和日语同样重要,无论是日常交流、工作讨论还是例行汇报。初到日本时张昕彤的英语口语很糟糕,得益于国际化的氛围,很快就可以流利地用英语进行工作汇报。

藤嶋老师提倡要用积极、正面的态度去思考和工作。藤嶋昭研究室的研究节奏很快,先生关注的课题每周都要小组汇报一次。张昕彤在日本的第一年每周都要汇报,包括五一的假期。尽管汇报很频繁,但张昕彤发现先生可以容忍你很长时间没有新结果,但绝不容忍你不够积极的态度。“任何时候都不要抱怨,要积极看待问题”是张昕彤从藤嶋老师处学到的最宝贵的经验。

藤嶋老师主张科学研究要为社会的进步、为提高民众的生活质量服务。他的研究选题,例如TiO_2光触媒、导电金刚石电化学等,看似简单,却总能产生新的研究话题,引起产业界和普通民众的关注,很多研究最终都获得了实际的应用。他常讲《庄子・养生主》中“新发于硎”的典故,启发大家把研究的感觉磨炼得像刚开刃的刀一样锐利。把研究做简单、做到要点上,这些观念深深地影响了张昕彤日后的研究。“能有机会追随藤嶋先生是我一生的幸运。”张昕彤说。

在神奈川那段时间,张昕彤除了科研工作之外,也逐渐接手了为藤嶋老师制作演讲材料的工作,三年时间制作了超过300个ppt文件。当问及张昕彤,花费大量时间为藤嶋老师制作演讲材料是不是很亏?张昕彤坚定地回答:为藤嶋先生做演讲材料让他收获最多。藤嶋老师的演讲材料浓缩了他对科学研究以及科学工作者在社会责任方面的深刻思考,浓缩了他的教育理念,浓缩了他的人生智慧。制作这些材料,使得张昕彤能够追随藤嶋老师的脚步,受益至今。

扶上马,再送一程

藤嶋老师从来都不挽留流学生在日本,他觉得每个人都应该回自己的国家去奋斗。2006年,藤嶋老师对张昕彤说:“你该回国了,在我这里可以一直给你提供工作,但是保证不了你的发展。从你个人的角度你应该回到自己的祖国”。恰好,东北师范大学到日本招聘,张昕彤受到东北师范大学校长的邀请,于2007年10月回到国内,开始了他在东北师范大学的工作历程。

2009年,在张昕彤回国的第二年,接到藤嶋老师的通知,希望东北师范大学作为主办方举办中日双边交流会议。对于那时候的张昕彤而言,在人力和经费方面都有很大的困难,但是刚刚回国的张昕彤非常珍惜这次机会,这是藤嶋昭对他的鼓励。在举办这次会议中,他挑战了很多不可能,发掘了自己的潜能,最终这次大会成功举办。这也是藤嶋老师教育学生的一种方式,给学生一个机会,让学生做的更好,鼓励学生大胆工作,让学生发挖自己不知道的潜能。

借力樱花科技计划,让学生飞得更高更美

2014年樱花科技计划推广以来,藤嶋老师多次邀请来自各国的留学生带自己研究室的学生们前往日本交流学习,让他们领略日本的科研和教育。2014年11月,张昕彤实验室第一次受邀参与樱花计划,他带领了9个刚入实验室的研究生来到日本,进行了为期5天的短期交流。在此期间,藤嶋老师进行了热情的招待,安排了很周全的科学考察,利用这五天时间带学生参观了实验室、科技馆、东京大学等地方,全方位地了解了东京的人文环境、科研环境,拓宽了学生们的视野。此时,藤嶋老师已经是东京理科大学校长,他在理科大学继续推广光触媒,并且邀请产业界的朋友出资建设了光触媒中心,学生们就是在这里开展了简单的实验。由于是实验中心新近落成,设备比较齐全,而且研究人员并不很多,设备使用上相当自由。藤嶋老师也安排学生们参观学习了其他实验室,展现了日本科研发展中非常严谨有序的学术氛围,这对学生们回国后开展实验有很大的帮助。

PHOTO

张昕彤教授参与樱花科技计划照片

2016年,藤嶋老师为张昕彤申请了连续三年的合作交流,可以每年带领学生到日本学习交流21天,在科研上做深入的研究。同年,张昕彤再次带学生们到访位于东京理科大学的光触媒中心,21天的交流学习可以让学生们有充足时间了解日本的科研、文化和教育。在此期间,学生们在藤嶋研究室开展了简单的实验,参观了东京的人文景点,科技馆等,无论在科研上还是在文化上,都拓宽了视野。

樱花科技计划推广以来,藤嶋老师一直亲力亲为,已经相继接待了中国、印度、韩国以及东南亚多个国家的众多合作团队。中国除了张昕彤实验室之外,姚建年院士、刘忠范院士、江雷院士等也参与了樱花科技计划。樱花科技计划期间,接待方压力颇大,需要投入大量精力。藤嶋昭研究室每年要接待很多来访团队,实验室几乎超负荷运转。但是,藤嶋昭认为樱花科技计划这样的学术交流非常重要,依然不辞辛苦地为来访团队安排精彩的访问行程。据说,来访的团队还会安排一次回访,邀请藤嶋昭研究室的学生到自己研究室交流,更好的促进两国学生科研及文化上的交流与共识。

师从藤嶋昭,终生受益

张昕彤回国后在东北师范大学物理学院工作。藤嶋昭研究室的主要方向是光机能材料,这也是张昕彤感兴趣的方向。在日本期间张昕彤与几十个教授一起参与了文部科学省几十亿日元的大项目《光机能界面的原理和应用》,回国后继续开展了光化学太阳能转换方面的研究工作。由于条件所限,带领物理出身的研究生做化学研究是当时最大的障碍。一方面物理学院的学生们化学基础较薄弱,刚开始的阶段学生们甚至连基础的化学单位换算都不懂;另一方面,物理学院的化学设施也几乎没有,回国后的初期工作可谓艰难。张昕彤执着于光机能材料的研究,多年来一直与恩师藤嶋昭之间保持密切的学术交流。

张昕彤能够克服最初的困难与藤嶋老师的影响不无关系,“做事情首先要想到把事情做好,而不是考虑会得到什么回报”。当时,准备回国的时候,神奈川研究院日常事务的负责人对张昕彤的妻子说:“你不用担心,他这样的人到哪里都没有问题。”事实也正是如此,东北师范大学不是中国的985高校,启动经费相对较少,科研条件比较艰苦,尽管如此,张昕彤也没有向学校要求特殊待遇。在他的记忆里最初几年申报的项目中,前3个经费都在3万人民币左右,这微薄的经费几乎都被张昕彤用来购置了实验室设备,为研究开展提供最大的便利。

刚回国那阶段,除了经费之外,有经验的研究人员也很欠缺。当年,同是藤嶋研究室毕业归来的姚建年院士、刘忠范院士、江雷院士还有理化所的各位师兄、师姐都在北京有很好的发展,东北地区相较北京的资源与经费就显得捉襟见肘,起步阶段可谓步履维艰。功夫不负有心人,努力的人总会得到肯定,回国10年后,张昕彤课题组逐步完善,课题组的老师们慢慢培养起来,可以协助他管理学生了。张昕彤喜欢跟学生们在一起,这是藤嶋研究室的传统。张昕彤课题组每周都会有一整天开组会,了解学生工作,在方向上进行把控,这也是藤嶋昭先生教他的。为了给学生们做好榜样作用,张昕彤永远精力旺盛的出现在学生面前。

PHOTO

张昕彤教授与学生们在一起的照片

张昕彤主要研究方向是光机能材料、光催化、新型太阳能电池等。漫长的奋斗之后,张昕彤与自己的实验室一起成长,已经累计培养了博士12人、硕士22人。目前课题组另有4名年轻老师,其中3位副教授,学生有硕士15人、博士7人。随着课题组人才的增加,张昕彤的学术成就也不断增加,截止2016年张昕彤课题组累计发表论文155篇,专利6项,撰写书籍1本,发表论文被引用8300次以上,h指数39。回国以来,张昕彤也得到很多荣誉:2010.10获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2011.10获吉林省青年科学奖、2016.11获长白山学者特聘教授。

文/客观日本编辑部

张昕彤的个人名片: 张昕彤,1993年9月至1998年7月就读于吉林大学研究生院物理化学专业, 获理学博士学位,毕业后入职吉林大学化学系光化学研究室,任讲师,2001年被评为副教授。1998年9月至2000年7月间,在中科院感光化学研究所任博士后。2001年11月至2007年10月赴日本进修,分别在日本东京大学工学部应用化学系藤嶋研究室、日本神奈川科学技术研究院光科学重点实验室任研究员。2007年10月回国,任东北师范大学物理学院先进光电子功能材料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