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观日本

《莫邦富的“莫谈国事”》日本汉字趣谈:难以翻译的“横看成岭侧成峰”

2017年09月08日 人物往来

北宋的诗人苏轼曾写过一首题为《题西林壁》的诗,内容如下: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这首诗既可以理解为苏轼游览庐山后对变化多姿的庐山风景的素描式实写;也可以理解为苏轼在借景说理,指出观察问题应客观全面,如果主观片面,就得不出正确的结论。开头两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尤其精彩,以致成为千古佳句。

可是,当你要把这首诗口头翻译成通俗易懂的现代日文讲给日本人听时,却出现了有点叫人感到意外的麻烦。

最近,我在日经中文网上发表了一篇题为《日本汉字趣谈:日本没有不可翻越的山峦》的文章,就谈及了这个问题。文中指出:“日本的山相对没有中国的山那么高,所以日文中表达山的词汇也就相应地少了一点。日文中的‘みね(mine)’既表示山顶锐利耸立的‘峰’,又代表山顶宽阔排列的‘嶺’。”

商务印书馆出版的《现代汉语词典》对“峰”字是这么解说的:1.山的突出的尖顶;2.形状像山峰的事物。

前者可举出以下一些实例:峰巅、峰回路转;后者则有波峰、驼峰、峰位、峰值等用法。

而对“岭”的解说是:“1.顶上有路可通行的山;2.高大的山脉。”

前者有“翻山越岭”之说,而不能用“翻山越峰”代替;后者可以联想起很多山脉:秦岭、大兴安岭、大庾岭等,显然这些山脉的名称也不能用“峰”取代。

而“崇山峻岭”这个词尽管基于约定俗成的原则不能随意用“峰”替代,但是可以看作是“峰”和“岭”的形象基本叠加在一起的一个很好实例。

由于日本的山相对没有中国那么峻险,甚至可以说得极端点,日本几乎没有不可翻越的山峦,于是诞生了“峠”这个字。

日本三省堂出版的《新明解国语辞典》对“峠”的解说是:“山の坂道を登りつめて、それを過ぎれば下りになるという所。”这段文字的意思是“峠”就是指“山路爬到最高处,过了这处后就是往下走的那个地方”。

这里必须提醒读者注意的是,这里所说的“最高处”只是“山路”,而不是山体本身。山体本身的最高处一般就要用“峰”来表示了。

从鬼押出园看到的浅间山(群马县)及 “峠” 周边的茶屋

从鬼押出园看到的浅间山(群马县)及 “峠” 周边的茶屋

由于“峠”这是一个汉字本家的中国不使用的字,许多中国人甚至不知道这个字在中文里应该怎么念?

有人把日本电影《あゝ野麦峠》翻译成《啊,野麦岭》,起先我觉得只能这么译,并且评价这个译名颇得神似之处。后来随着对“峠”这字的认识的加深,觉得这个电影名译得很对,很有道理。因为那里是大山的高处,是有路可登攀行走的,符合字典上所说的条件—— “顶上有路可通行的山”。

文・照片/莫邦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