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观日本

为日中大学与企业牵线搭桥----校园创新(CAMPUS CREATE)公司

2016年02月18日 科技交流

将大学的研究成果引向民间企业,培养出新兴产业和创业公司的企业被称为技术转移机构(Technology Licensing Organization,简称TLO),电气通信大学创办的校园创新(CAMPUS CREATE)公司(位于东京调布市,社长为安田耕平)就是其中之一。2007年,该公司在中国深圳经济特区成立当地法人,并在之后的近10年时间里,作为牵线者将日中大学与企业连结起来。

[caption id="attachment_91488" align="aligncenter" width="500"]为日中大学与企业牵线搭桥----校园创新(CAMPUS CREATE)公司 笔者与员工在校园创新公司总部前合影[/caption]

1999年笔者创立了校园创新,当时在日本尚未有"将大学的研究成果引向民间"的TLO先例,于是便前往美国名牌大学进行访问。在美国,笔者一边学习代替研究者申请专利、进行管理的技巧,一边配合日本实际情况,着手启动包括协助申请研究资金在内的咨询业务,公司逐渐步入正轨。

此后,2004年产学官(即企业、学校、政府)合作组织"联合产学官"(collaboSGK)刚刚成立的时候,聚集了众多研究室和初创企业的中国研究开发基地"中国科技园协会"提出希望参加的申请,笔者于是在时隔10年的2005年再次访华。这成为校园创新和中国之间产学官合作的开始。2007年,在深圳市政府的支持下,校园创新的当地法人"康派思技术咨询(深圳)有限公司"(独资)成立,正式在中国开展业务。这也是日本的TLO首次进入中国。

1998年,为了让大学的研究成果在民间企业得到充分应用,日本TLO借鉴美国制度正式启动,包括校园创新在内的一批技术转移机构相继成立。然而,多数成立在校园以外、拥有法人身份的TLO都面临着经营困境。由于大学专利许可权的出售状况未达到预期,无法将其转化为收益,只有校园创新等极少数企业实现了盈利。最终,获得日本文科省和经产省许可的TLO目前只剩下35家。

而且,2004年以国立大学为首的多所大学都设立了"知识产权本部",但产业界难以理解"TLO+知识产权本部"这种关系。因此,也有人批判道,设立"知识产权本部"反而成为向民间企业推广大学研究成果这一本来目的的绊脚石。着实令人遗憾。

TLO的发源地美国依据1980年制定的《拜杜法案》,允许大学将使用国家预算取得的成果(专利)转移到民间,成立了多家TLO。其中,一些大学收获了巨额的专利许可收入,大学创办的企业层出不穷。然而,即便如此,"拿出成果的大学"也仅为极小部分,并且也只限于生物等领域。大学与大学之间的差距也很大。

另外,中国的清华大学于1996年在学校内设置了"知识产权管理办公室",在校外成立了"专利事务所"。目前,组织改革正在推进,在大学和企业的合作中,涌现出一批由大学发起的创业公司、即"校办企业"。此外,清华大学还设置了"科学技术开发部",为地方和企业牵线搭桥。深圳清华研究院就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一个。

中国的产学官合作在政府的主导下,短时间内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进展。随着不断地改革完善,产学官合作逐渐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原动力。

校园创新的中国当地法人"康派思技术咨询(深圳)有限公司"也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获得了深圳市政府、虚拟大学园、深圳市科学技术协会的大力支持,在中国广泛开展产学官合作,取得了多项成果。其中之一就是电气通信大学在2009年3月成为首个加盟虚拟大学园的日本学校。之后,深圳虚拟大学园每年都会举办"电气通信大学研讨会",除电气通信大学的研究者外,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JST)、日本其他大学的研究者、企业相关人士也都会组织了"技术发表会"。

每年都有200余名来自中国企业以及加盟虚拟大学园的中国名校的人员参加研讨会,为日中两国间的技术交流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另外,日本和中国的企业间合作得以实现,也能为中国的研究成果打开销路。

此外,中国的机器人企业和电通大进行的共同研究自去年启动,并已签下两单合约,正在进行共同研究。机器人、医疗保健既是中国国内有发展潜力产业,也是日本能够发挥优势的领域。将日本中小企业在技术面乃至制造面上的强项与中国企业的速度和广大市场相结合,使互利双赢关系进一步发展,是校园创新的梦想。

文图/安田耕平

个人简历

安田耕平安田耕平(Yasuda Kohei)

出生于日本东京都。1968年毕业于电气通信大学,同年进入国际电子工业公司。后就职于国际数据机器公司,1989年入职AVAL DATA公司。1999年成立校园创新公司,出任社长。同时还担任一般社团法人联合产学官(collaboSGK)副理事长、产学合作学会理事等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