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文化“半斤八两”16>计划的推进方式—水与油

PHOTO

最近,有关中国“一带一路”的内容逐渐在日本受到关注,相关特别报道在报纸上也是随处可见。不过我每每见此总会不由自主地叹一口气。要说到为什么会这样,那是因为就在不久之前日本媒体对“一带一路”还几乎都持有否定的看法。他们评论道:“‘一带一路’说得好听,却内容空洞,缺少具体计划。”“‘一带一路’的目的就是把中国国内产能过剩所积压下来的钢铁和水泥处理掉。”

这种看法可以说是日本媒体看待中国各项举措时的通病。当然,其中有一部分媒体是有目的地采用了“否定战术”,这部分姑且不论,其他人也都基本持这种看法。甚至连致力于中日友好的相关人士以及所谓的“中国问题专家”也是如此。中国的城市化、国有企业改革、自由贸易区的设立、雄安新区构想,无论哪个设想提出时都有人持这种否定看法。回顾过去,似乎从改革开放路线以来就是如此。直至今日,仍有不少评论家和专家宣扬“中国崩溃论”,误导民众。

那么为何这种误解会在日本如此泛滥呢?这是由中日之间固有的异文化差异所导致的。该专栏曾于第9期曾发表过 “为之前例,史无前例”的文章,与此有相通之处。日本人在开始一项工作的时候,不管正式进行时的情况如何,总是提前设想所有的风险,在危机管理方面做好万全之策之后才开始实施。因此,降低了风险,可是有时却会耗费大量的时间和成本,而且很多时候会被竞争对手抢占先机。而中国人则不同,先试试看,遇到问题后再考虑,对症下药寻求最现实可行的方法解决问题。虽然很有可能面临一些本可提前预知的风险,不过由于可以随机应变,灵活应对,往往能够完成目标。

以自由贸易区为例,在上海设立自由贸易区之时,乃至今日,日本报纸的主流评论仍是这样:“上海即便被设立为自由贸易区也没有什么优势,因为这个政策没有实质内容。而且最终这一优先发展政策也会渐渐扩展到其他地区,相比之下上海的优势就更小了。”可以说持这种观点的人不了解中国人的行动方法,缺少充分的观察。中国人的方式就是先做好一个“容器”,举起一面大旗,之后再填充内容。然而目前容器内空空如也,所以就用既有成果经验贴合其概念,保留整体框架赢取时间,然后再开始讨论往容器里装什么和怎样装进去,进而拓展成为具体概念并根据实际情况从可入手处开始制定计划。很多情况下由于没有特别规定,计划实施较为自由大胆,并有可能偏离路线,但接着会根据这种情况制定实施细则。规定一旦制定成形就必须遵守,不过在此之前都比较自由,也就是,做成想做的样子。规定制成之后再遵守也不迟。而这一点是日本人所不能理解的。他们认为“没有详细的规定就着手进行会“烧伤”自己”,没有考虑如何避免“烧伤”。自由贸易区相继出台了各领域的实施细则,现如今已扩大到天津、广州和福建等地。

“一带一路”也是如此。最近我就常说:“现在已经是‘多带多路’了”,“一带一路”的概念也在不断拓展中。另外还有个城市建设问题,日本企业只关注城市化中的智能城市建设,却并没有注意到特色小镇建设正逐渐成为一大主流。我挂念他们似乎正在重蹈在电子商务方面的覆辙。

文/三潴正道(丽泽大学客座教授、中日翻译活动推进协会理事长)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