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异文化“半斤八两”03>中国游客的素质问题真的源自“文化差异”?

16_1213_3_1.jpg

今天早晨的电视节目里又提到了中国游客的素质问题。

具体地讲,在中国游客中流传着“骑自行车游奈良比较方便”这样的攻略,因此,很多人都选择租赁自行车。这原本是一件好事,但是却出现了诸多问题,例如,“无视信号灯”、“在马路中央骑行”、“骑着自行车在人群中横冲直撞”、“自行车随意地停放在停车场以外的区域”、“没有将自行车送回指定的归还场所而随处放置”、“送还自行车时车筐里还残留垃圾”。

“我们明明已经准备了中文版和韩文版的注意事项了啊”,自行车租赁店的店主一脸困惑。对此,节目中的评论员认为:
  “中国人也并非恶意为之。中国是自行车大国,在日本被明令禁止的骑车带人在中国习以为常,早晚大量自行车和摩托车在路上成群结队,与汽车发生刮蹭也是司空见惯。”
  “这些都是文化上的差异,我们希望中国游客今后到日本也能够入乡随俗。”

那么,对于这种现象,我们究竟应该如何看待呢?
  首先,需要引起注意的是,把这种现象简单地认定为“文化差异”这观点本身。
  例如,我们经常会听到有人埋怨,“中国人不排队”。难道这也是文化差异吗?此外,单凭这一点就认定“中国人素质不高”,这真的合适吗?在大多数情况下,这样的低素质行为会出现在基础设施满足不了人们需求的时候。在日本二战刚刚结束的时候,从满载的列车上,人们都是从车窗直接进出。在上世纪80年代的中国,春运期间这样的场面也司空见惯。但是现在已经看不到了。

我上高中一年级的时候,正值东京奥运会召开,当时的山手线也没有人排队。人们都蜂拥而上,甚至有时能把列车的玻璃挤碎。在运营高峰时段,车站甚至会派专人负责把乘客推进或者拉出车厢。在中国,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时候,公交车也相当拥挤。车厢里人挤人,对于老人和孩子来说,乘坐公交汽车是一件特别难受的事情。但是现在,人们在等车的时候也都排着整齐的队伍。虽然还偶有插队的现象,但是每当有人客气地表示“您先来”的时候,插队的人往往会有点吃惊,也不好意思再插队了。在北京等地方的地铁站,出现了帮助组织人们排队和维持上下车秩序的协管员。甚至有的车站每隔20米左右就配备了一名这样的协管员。

车厢内的素质又是如何呢?网络上曾经报道过一位母亲让孩子在车厢里小便的事情,这件事在日本也引发了关于素质问题的大讨论。有人由此发出了“这就是中国人!”的感慨。且慢!我年轻的时候,东京附近的一些线路曾经被习惯性地称作“某某线小便电车”。这是因为在当时,男性乘客想要小便就会在车厢的连接处“就地解决”。在中国,虽然基础设施的建设已经有了长足进步,但是公共卫生间的数量还不能满足需求。即便在日本快速发展时期的商业街上,跌跌撞撞冲出小酒馆,在电线杆下“就地解决”的男性也并不罕见。在当今的中国,大城市的商业街上已经看不到随地小便的人了。

说到车厢内的素质,曾经有一项针对给老人让座的习惯的调查,调查结果表明,表现最好的是台湾,其次是中国大陆,表现最差的是日本。在日本,经常有年轻人神态坦然地坐在老弱病残孕专座上。在中国,这样的事情简直难以想象,即使是普通座位,看到有老年人上车,人们也一定会站起来让座。此外,台湾严禁在车厢内吃喝。如有违反,会马上受到他人的提醒。

以上一次的东京奥运会为契机,日本的道路由机动车优先转变为了行人优先,此外,还出台了限制汽车鸣笛的噪音防治条例。以北京奥运会为契机,中国人的素质也正在逐渐地发生着变化。把眼前看到的现象单纯地认定为“文化差异”恐怕为时过早。

16_1213_3_2.jpg

文/三潴正道(丽泽大学客座教授、中日翻译活动推进协会理事长)

作者略历

sanzhu_1.jpg三瀦正道

1948年生于东京。丽泽大学外语学部客座教授。日中学院讲师。国务院商务汉语基地专家。NPO法人日中翻译活动推进协会(而立会)理事长。海外广播中心顾问。现代中国国情、日中异文化交流、时事汉语专家。2001年开始,每周在Web上连载中国时事专栏《现代中国放大镜》,成为中国商务人士的人气专栏。有一套自成一体的日中异文化交流论和在此基础上的现代中国分析理论,由此收到很多家入华企业的讲演委托。另外,采用自己设计的"水平式教授法"培养出150多名政界、报道界、实业界的译员。主要著作有系列《今、中国が面白い(必读!有趣的中国)》(日本侨报社)(10年持续中)、系列《時事中国語の教科書(时事中文教科书)》(20年持续中)、《ビジネスリテラシーを鍛える中国語(锻炼商务素养汉语)Ⅰ》《同Ⅱ》(以上为朝日出版社),《論説体中国語読解力養成講座(议论文汉语读解能力培养讲座)》(东方书店)。其他多部汉语会话、语法等教科书。

相关阅读

<中日异文化“半斤八两”02>真正的“招待”是什么?

<中日异文化“半斤八两”01>客观的看法很重要

日本人结婚≠买房的理由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