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东北大学启动了全新的科研平台“ZERO INSTITUTE”,以便让海内外优秀的青年学者在所属机构之外挑战自己希望开展的研究课题,同时促进研究人员之间的交流、与企业的合作推进研究成果的社会应用等。“ZERO INSTITUTE”平台将从9月1日起正式开始启动。东北大学的富永悌二校长表示:“希望大家以ZERO INSTITUTE为平台,向世界展翅高飞。”

出席记者见面会的ZERO INSTITUTE相关人员。左起为渡边拓副所长、富永悌二校长、羽生贵弘所长、远山毅理事(供图:科学新闻社)
在全球舞台上活跃的青年学者中,有人既希望延续在所属大学、研究机构或企业的职业生涯,同时还希望积极投身于植根日本社会应用及产学研合作。就任ZERO INSTITUTE副所长的渡边拓客座教授(ZERO Foundation代表理事/HERO Impact Capital General Partner)表示,2011年以来,已为400余名青年学者提供了研究经费的支持,而在由此形成的社群中,这类呼声越来越多。
然而,在传统的日本式体系中,并不存在能接纳此类需求的机制。另一方面,社会课题日趋多样化,其解决需要整合跨多个领域的尖端研发,但产业界面临难以接触到分散在各地、以及各机构的最尖端研究的局面。
ZERO INSTITUTE正是为解决这些课题、推动创新的社会应用,与全球活跃的年轻学者开展多样化合作而设立的。
具体机制为:招聘国内外大学、研究机构及企业活跃的青年学者担任Visiting Scholar(客座教员)。客座教员在经过一定审查的基础上,除能获得推进研究所需研究经费外,还可利用东北大学的各类公共基础设施进行研究。由于每位研究者各有所属的机构,因此可利用非工作时间、通过交叉聘任同时隶属于两家机构、雇佣博士后等人员并以线上方式主导研究等,根据实际情况签订合约,相关人事费用等将从研究经费中支出。
青木孝文理事兼副校长表示:“若不提高人事自由度,就无法从全球吸引人才。我们希望通过提高合同的自由度,让多元化人才充分施展才华。”
Visiting Scholar将自主策划并实施社会应用项目,届时所有项目内容将向赞助企业共享,使其能够接触到最尖端研究。由此,可实现与多领域项目的共创,还能解决社会课题及构建新商业模式。
总负责人远山毅理事指出:“以往的产学合作都是一对一的,通过彼此的核心技术建立关联。而社会课题会整合多种核心技术。在ZERO INSTITUTE,研究者与企业将以N对N的形式汇聚,催生全新合作。我们也将扎实推进对初创公司的支持。”
平台将从9月1日起正式开始运作。初期将以约40名Visiting Scholar起步,目标是到2028年实现常年有100人以上在籍。赞助企业预计将超过40家。“目前已在与十几家公司洽谈。”(渡边)
平台目前已有若干名Visiting Scholar候选人。现于卡内基梅隆大学从事利用可穿戴传感器的儿童多动症(ADHD)诊断界面及咨询过程中的行为分析技术等医疗健康领域研究的荒川陆研究员(1996年生),他不仅有学术成果,还具备社会应用经验。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的宫田宽生研究员(1999年生)在东京大学就读期间曾担任创业公司CTO,目前正通过灵长类动物的行为实验及神经记录,解析运动皮质中的决策与动机机制,并推进利用BCI(脑机接口,Brain-Computer Interface)的控制系统构建。
此外,还有多名优秀青年研究者踊跃报名,包括在海外企业从事量子网络相关研究的33岁研究者、在日本国内企业从事软体机器人开发的29岁研究者、在海外大学从事自噬与线粒体自噬分子机制研究的31岁研究者,以及在海外航天机构推进太空环境下蓄电技术开发的32岁研究者。
众多年轻研究者彼此相遇,再加上与企业的融合,有望催生新的“化学反应”。
原文:《科学新闻》
翻译:JST客观日本编辑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