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改变生活-小豆岛高龄少子化的挑战

日本社会 · 经济百科 2016年03月16日

早在前几年就知道濑户内国际艺术节的存在,有幸在G7分会前的媒体采风会上,踏上濑户内的岛屿。

濑户内海中有大大小小的岛屿数十个,其中小豆岛以盛产橄榄出名。这里曾是电影24只眼睛的背景舞台,岛民憧憬着岛外都市生活,很多年轻人都到大城市生活。去年日本出了一本名为《地方消灭》的书籍,说的是日本农村在今后几十年内由于人口的减少会陆续消失。这本书在日本引起很大反响,地方的情况究竟如何也引起记者的关注。这次来到小豆岛听取了小豆岛町长讲述该岛的变迁。小豆岛人口最多的时候超过6万人,而现在只有一半,每3个岛民中就有一人是65岁以上的老年人,且每年以250人左右的人口递减。町长本人也出生于小豆岛,在岛内读完高中后到京都上大学,随后到中央任职,因怀振兴家乡的心念而回到故里从政。

小豆岛也为振兴岛屿经济下了一番功夫。由于能够种植橄榄的平地不多,所以这里的橄榄种植可以说是见缝插针,当然无法在国际社会上形成量的竞争,价格上也比外国的高。但岛民认为这里的橄榄是日本最好的。从2010年起,每3年举办一次的濑户内国际艺术节可以说是振兴地方经济的一项举措。

濑户内海的岛屿本身就是置于画中的美景,再通过艺术家的艺术创作,艺术作品来传达出生活的理念。在全球化,高效率,平均化的商业大潮中,濑户内海的岛屿也逃不过被忘却的命运。现代艺术的作家们对岛屿人口的流失,高龄化的加剧,地方活力的低下而忧心,希望通过艺术的感染力增加都市居民与岛民的交流,让小岛变得充满活力。

艺术改变生活-小豆岛高龄少子化的挑战

小豆岛渡船与艺术作品

2010年第一届艺术节就吸引了来自18个国家和地区的75组艺术家的参加,超过90万人次的观光客来到濑户内海的岛屿。通过地方文化的交流,增加人与人的信赖与理解,具有多重现实意义。濑户内海自古就是交通的大动脉,往来的船只从濑户内海的小岛将新的文化传递到本州京都等地。享誉全日本的讚岐乌冬,其历史可以追溯到千年以前的唐朝。香川县善通寺出身的弘法大师空海前往唐土长安留学,将乌冬这一当地美食带回日本,现在陕西西安和香川高松结成友好都市,两都市的民众延续着友好的往来。相隔濑户内海的冈山仓敷是学者政治家吉备真备的出身地。吉备两次被选为遣唐交流生,入大唐学习交流,研究唐朝天文历法,音乐,法律等知识。吉备回到日本后官至大臣,对日本的朝廷礼仪有很大影响。

如今,濑户内海国际艺术节的举办,将民俗,文艺,风土与现代艺术,建筑相交融,汇聚人文,历史地理,把濑户内海的风光,美丽传播给世界。

文/李海 摄影/尹瀛君

作者略历

李海李 海

毕业于名古屋大学,文学博士。2012年9月开始在香港卫视东京记者站工作。樱美林大学东北亚综合研究所运营委员,安保政策研究会研究员,日本外国特派员协会奖学会委员。著书《流亡日本期间的梁启超》(日语,樱美林大学东北亚综合研究所出版)翻译《日本如何面对历史》(人民出版社)监译《融冰之旅――日本原政要北大讲演录》(人民出版社)等。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