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观日本

世界首次肠炎干细胞疗法在日进入临床研究

2018年06月27日 生物医药

据2018年6月17日《读卖新闻》报道,东京医科齿科大学的研究团队将开展世界上首次采用干细胞疗法治疗溃疡性大肠炎的临床研究[1]。

溃疡性大肠炎的病因目前尚未完全明了,一般认为受免疫因素、遗传因素、环境因素和感染因素共同影响。经常出现腹痛、腹泻、便血等症状,炎症和溃疡病变局限于大肠黏膜及黏膜下层,病程漫长,顽固性强反复发作。可见于任何年龄,但以20~30岁最为多见,仅日本国内患者数即大约20万人以上,而且呈现逐年递增的趋势(图1)[2]。

世界首次肠炎干细胞疗法在日进入临床研究

图1 东京医科齿科大学医学部附属医院肠炎患者收治统计图

虽然轻度肠炎可通过消炎药等常规药物治疗,但是对于重症患者往往反复发作并逐步恶化,极大增加大肠癌(结直肠癌)等风险,所以通常最终被迫切除大肠。这类重症患者接近总患者数的一成左右。东京医科齿科大学的研究团队从患者大肠收集能够分化成肠粘膜的干细胞,培养后再回植到发炎部位,以促使粘膜再生(图2)。今年秋天会对一例粘膜深度受损的重症患者实施临床试验,一旦成功,该再生疗法可彻底根治溃疡性结肠炎,使不再复发。

世界首次肠炎干细胞疗法在日进入临床研究

图2 溃疡性大肠炎临床研究示意图 (来自《读卖新闻》)

成熟的大肠上皮细胞主要包括吸收细胞和分泌细胞(分泌粘液的杯状细胞、分泌激素的内分泌细胞、分泌IL-25的簇绒细胞等的统称),都是由大肠上皮干细胞分化而来。以前一般认为该分化过程是单向不可逆的过程。但东京医科齿科大学大学的研究团队通过特殊培养的“谱系追踪”(Lineage Tracing)小鼠模型,成功验证了部分已分化的大肠上皮分泌细胞(图3,红色细胞)可以重新获得上皮干细胞(图3,绿色细胞)的“可塑性”机能。不仅揭示了肠炎损伤粘膜的修复机制、肠炎致大肠癌(肿瘤干细胞的诱导)的病发机制,也为肠炎的再生治疗提供了理论基础[3]。该研究成果已发表在2017年12月7日的《Stem Cell Reports》上[文献1]。

世界首次肠炎干细胞疗法在日进入临床研究

图3 大肠上皮分泌细胞重获干细胞可塑性(来自AMED新闻稿)

供稿 宋傑
编辑修改 客观日本编辑部

参考文献:
1. Fumiaki Ishibashi, et al. Contribution of ATOH1+ Cells to the Homeostasis, Repair, and Tumorigenesis of the Colonic Epithelium.Stem Cell Reports, Vol. 10 j 27–42, January 9, 2018,gy, https://doi.org/10.1016/j.stemcr.2017.11.006

相关链接:
>1. 东京医科齿科大学肠炎疾病先端治疗中心[网址]
2. 日本医疗研究开发机构新闻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