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观日本

东北大学与东京大学开发出可测量癌症转移活化因子的新方法

2015年11月09日 化学材料

东北大学研究生院医学系研究科教授权田幸祐等人的研究团队近日在与东京大学的共同研究中,开发出一种通过发光的细微粒子对癌组织中转移活化因子数量进行测量的方法。实验证实,活化因子的数量与癌症的复发之间存在很强的关联性,因此有望开发出可预测癌症患者术后情况的新型诊断方法。

迄今为止,在预测抗癌剂的有效性和术后情况时,通常使用的是一种名为免疫组织化学法的方法,这种方法通过特异性抗体使目标因子呈现颜色,以此 对癌组织的形态和特征进行研究。然而,在这种方法中呈色反应强度受到温度和时间的影响,难以对目标因子的数量实现完全量化,因此存在诊断精度下降等问题。

研究团队将关注点锁定在激活后可增强癌细胞转移能力的蛋白质蛋白酶激活受体1(protease-activated receptors1,PAR1)上。研究团队制作出识别PAR1的抗体,并将具有发光性的纳米级(1纳米等于百万分之一毫米)粒子与这种抗体相结合,制成“PAR1 抗体—荧光纳米粒子”。

研究团队使“PAR1 抗体—荧光纳米粒子”在乳腺癌组织中发生反应,并采用特殊方法对拍摄到的荧光图像进行解析。然后清点发光纳米粒子的数量,成功测量出与之结合的PAR1的精确数量。通过这种方法,对正常乳腺组织、5年以上无复发情况的乳腺癌组织和3年内出现过复发的乳腺癌组织等三种人体组织中PAR1的数量进行研究后发现,PAR1在3年内出现过复发的乳腺癌组织中数量最多,且其数量与手术后到复发的时间长短有很大关系。

在人体乳腺癌细胞的培养实验中发现,PAR1抗体与PARI结合后会阻碍其活性,癌细胞的运动能力得到明显抑制。因此研究团队认为,若将PAR1进行改良使其适用于人体,就可以制成有效抑制癌症转移的药物。

东北大学与东京大学开发出可测量癌症转移活化因子的新方法

通过“PAR1 抗体—荧光纳米粒子”拍摄的图像及解析结果。

新闻来源
http://www.tohoku.ac.jp/japanese/newimg/pressimg/tohokuuniv-press20150918_01web.pdf

文/CRCC编辑部 图片/转自新闻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