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观日本

低碳社会(4)

2012年02月22日 能源环境

构建中国低碳社会的举措

1. 围绕COP15的国际形势和课题

在丹麦哥本哈根召开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15次协约国会议(COP15)上,由于需要,会期延长至12月19日闭幕。当天会上通过了日本、美国、欧洲、中国、印度等26个主要与会国家协定的不具备法律约束力的《哥本哈根协定》。会上冲突不断,一方面是希望美国和部分发展中国家为达成相同减排目标而考虑制定新公约框架的发达国家,另一方面是希望维持现状继续由发达国家承担主要责任的新兴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的头号大国,始终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根据本国情况提出自身减排目标,但不接受第三方的检查并对明确写有减排目标的政治协议予以否决。虽然中国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居世界第一,经济实力跃居第二,但其不放弃作为发展中国家领导国的地位,中国在会上表现出的强硬姿态差一点使会议破裂从而遭到许多国家的批判。

以COP15上达成的该协定为基础,将继续讨论后《京都议定书》框架的构建。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也要对本国的二氧化碳气体减排行动进行汇报。同时各国也强烈希望中国能在国际社会上扩大自身影响,履行相应责任。

2. 中国政府对气候变化对策的基本姿态和对低碳的强烈关注

中国政府于2007年一改此前对气候变化对策的消极态度,开始在国际社会上采取积极行动。2007年作为发展中国家首次向国内外公布了《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明确了“十一五”计划期间(2006~2010)气候变化对策的基本原则和政策措施。2008年发表《中国对应气候变化的政策和行动》白皮书,系统地介绍了与中国气候变化活动和实施相关的国家方案取得的成果。以上虽然是面向国际社会提出,但在本国国内也确立了“十一五”规划将单位GDP的人均能源消耗到2010年减少20%,可再生能源比例由现在的不足7%提高到10%的国家目标。2007年发布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计划,提出到2020年将可再生能源比例提高到15%的具体的数字目标。进入2009年以来,中国国家领导人在政策制定上也开始强调“低碳”,不断推广低碳社会・低碳经济的概念,在COP15的报道中对此关注也更加强烈了。

 3. 具体政策和措施

为达成上述目标,中国在节能、新能源、汽车对策、林业、CCS、国际协调和CDM、低碳城市工程等领域,从政策、法规、法制、计划、技术开发、优惠、实际建设项目等方面出发,推进各种措施的实施。对此我进行了大致总结。

  3.1节能领域的政策和措施

“十一五”规划中,中国制定了单位GDP人均能源消耗量削减20%的强制性目标。据报道,至2009年10月,已累计减少13%以上,预计将达成该目标。此外,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于2006年公布了“十一五”规划的10大重点节能工程,预计到2010年末将节省相当于2.4亿吨标准煤的能源。这10大工程是,节约和替代石油工程,燃煤工业锅炉改造工程,区域热电联产工程,余热余压利用工程,电机系统节能工程,能量系统优化工程,建筑节能工程,绿色照明工程,政府机关办公大楼节能工程,节能监测和技术服务体系建设工程。截至2009年4月,对10大工程投资150亿元人民币,目标完成率达

62.5%。预定2009~2010年将投入4000亿元以上人民币。同时该委员会从

2006年起开展了千家企业节能目标责任评价考核,对钢铁、有色金属、煤炭、电力、石油、化工、建材、纺织、造纸等高耗能产业选出1000家高能源消耗企业,给予节能指导,节能目标相当于一亿吨标准煤。目前为止,有相关报告称已达到目标,千家企业提前2年完成“十一五”节能任务。

中国政府为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继续淘汰落后产能。对经济欠发达地区,2008年中央财政拨款62亿元资金用于相关整治。全年关停电厂发电容量达1669千瓦的325台小火电机组,淘汰落后水泥产能5300万吨。2009年上半年又相继淘汰了能源效率低的小火电机组1989万千瓦,累计已淘汰小火电5407万千瓦。提前一年半完成“十一五”规划关停5000万千瓦的目标。

除整个生产制造业,对产品的节能措施也于2005年实施。此能效标签制度在4年间扩展到家电・工业・照明等15个品种6万产品,累计节省能量相当于3000万吨标准煤。节能认证标签制度还扩展到其他领域,对获得认证的产品编入《政府节能采购名单》,优先购买列入名单的节能产品,以带动节能产品的普及。此外,中国在ESCO项目上起步虽然较晚,但以北京、上海等大城市为中心已经推出了法律援助制度。

 3.2新能源政策和措施

  根据2006年施行的《可再生能源法》和到2020年各电源计划目标的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计划,2008年以后,除了系统相关辅助金、示范工程项目补助、新能源建筑的利用推进,制定优惠税制等政策外,还确定了技术开发支持的对象等,全面推进国内可再生能源的发展。

 《中国可再生能源发电发展状况》

  2008 2007 增长率(%)
水力发电 (亿KW) 1.72 1.45 19.6
风力发电 (亿KW) 1217 604 101.5
太阳能光伏发电 (万KW) 15 10 50
太阳能热水器 (亿㎡) 1.25 1.1 13.6
生物质发电 (万KW) 315 300

5

生物燃料乙醇 (万吨) 160 120 33.3

出处:《2050中国能源和碳排放报告》

 截至2008年年底,水电装机容量达1亿7200万千瓦,年发电量5633亿千瓦时,占年发电总量的16.3%。水电装机和发电量多年居世界第一位。

风力发电自2005年2月的《可再生能源法》公布以后,连续3年成倍增长。仅

2008年就新增614万千瓦,同年年底累计达到1217万千瓦,占全部发电容量的

1%(发电量占0.38%),位居世界第4。预计2009年末将达2628万千瓦,超过美国跃居世界第一已不遥远。

太阳能利用分为太阳能光伏发电和太阳热能的使用。截至2008年年底,中国累计太阳能光伏发电量达15万千瓦。中国生产的单晶硅太阳能电池总量达1573MW,居世界第一,占世界总生产规模的25%。然而,由于超过了中国国内市场的需要、生产成本偏高,在国内难以普及,导致95%以上的电池都出口国外,国内累计电池容量还不到全球140MW的1%。为解决此问题,2009年7月制定金太阳计划,给太阳能光伏发电工程提供辅助金。另一方面,在太阳热能利用领域,截至2008年末其相关设施面积已累计达1亿

2500万㎡,太阳能热水器总使用量占世界的60%以上,稳居世界第一,生产量和出口量也居世界第一。

在多个方面还开展了生物能源使用,比如农林水产废弃物、生活垃圾、工业废弃物和燃料用作物等各种原料,以及通过燃烧发电、沼气化・固体燃料化、燃料乙醇・生物柴油等生成生物液化燃料。同时制定中长期目标,计划到2010、2020年的生物发电使用量分别达到550万千瓦和3000万千瓦,沼气年使用量分别达190亿㎡和440亿㎡,非粮食作物乙醇年使用量分别达200万吨和1000万吨,生物柴油年使用量分别达20万吨和200万吨。虽然还有不少亟待解决的问题,如禁止使用粮食作物、麦桔稻草价格高涨、石油价格下跌、多企业参与导致的竞争激化等,但我们依然对今后的提高充满信心。

地热的开发利用近年来也快速发展,2008年的地热开发带来71亿元的经济效益,二氧化碳排放量减少596万吨。如今,地热资源主要用在暖气、发电、温泉、水产养殖和温室栽培等领域。

中国核电已建成运行11个反应堆,总装机容量910万千瓦,占电力总装机的

1.3%。2008年批准新建14台百万千瓦级核电机组,包括在建核电机组24台,总装机容量2540万千瓦。据2007年公布的中长期发展计划,预计到2020年,核能发电容量将达4000万千瓦,年发电量达2600~2800亿千瓦时。

截至2008年末,2.5亿吨标准煤,占一次能源消耗的8.9%。天然气消费量为789亿㎡,相当于1.1亿吨标准煤,占一次能源消耗的3.8%。

如上所述,可再生能源得到政府各种相关政策的支持处于发展之中。和电源开发相比,电网建设还比较缓慢。通过可再生能源发出的电力都有系统连带规律,然而电网方面由于担心变动剧烈的电流可能带来故障,所以只能有部分电能入网。设置智能电网有效利用蓄电装置和IT有望解决此问题。另外,由于过多企业参与到可再生能源领域当中,有可能导致生产能力的过剩,对此,2009年将太阳能光伏发电和风力发电企业定为生产力过剩产业,因此在对新申请开办的企业进行审批时实施宏观调控。

 3.3汽车的对策和措施

近年来中国汽车数量迅速增长,政府推出相关产业推进政策,降低小排量乘用车消费税税率,鼓励购买环保型汽车。此外,还支持北京、上海、重庆等13个城市在公共服务领域推广使用节能、新能源汽车(油电混合车、电动汽车、燃料电池汽车)。中国的新能源汽车产业近几年来呈上升趋势,积极推进纯电动汽车、油电混合车、燃料汽车的自主开发。

2007年,长安汽车独自开发的中国首辆油电混合车开始投入大批量生产。2010年,一部分城市开始销售生物柴油汽车,并预定公布新能源汽车发展计划。

 3.4推动植树种草,增强碳汇能力

通过大规模植树造林吸收二氧化碳的工作也在积极进行当中。建国初期,中国的森林覆盖率还不足10%,其后坚持植树造林活动,2000年以后,中国的森林面积大幅增加。现在由于沙漠化和土地恶化加剧,植树造林速度加快,从而减少了土地沙漠化面积。在全球范围内总森林面积减少的情况下,中国的植树造林使亚洲森林覆盖面积持续增长。尤其是

1998年,突如其来的长江洪涝灾害给林业部门敲响了警钟,政府于2000年以后推出6大林业工程项目:(①保护天然森林资源、②退耕还林(将倾斜耕地还原成森林、草地)、③三北(东北、华北、西北部)和长江中下游流域的防护林建设、④北京、天津的沙尘暴源头整治工程、⑤重点地区速生丰产林基地建設、⑥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由于上述工程的稳步推行,到2010年森林覆盖率达20%的目标提前2年完成。上述林业方面的措施对提高中国二氧化碳的吸收能力起到了很大作用。  3.5CCS政策和措施

  据IEA预测,全球瞩目的技术之一—二氧化碳回收储存技术(CCS)在中国到2030年将有大幅度发展,到2050年中国将成为世界上使用此技术最多的国家。现在,由于该技术尚不成熟、还没有找到替代新能源的相关技术,使得该措施的实施受到限制。现阶段,中国还没有与此相关的法规和管理体系框架。考虑到该工程对未来发展的影响,长期有效的体系框架必不可少。

 3.6国际协调和CDM

如何打造低碳社会已经不是中国一国的问题。因此,中国政府在联合国气候峰会、G8、APEC等各种国际舞台上寻求与国际社会的合作。在APEC会议上,中国呼吁对亚太森林恢复・持续管理网的建设。此外,还与澳大利亚、韩国、美国等国家发表共同声明并达成合作协定。

中国在二氧化碳的交易量基础上占84%,是最大的CDM工程国家。截至2009年9月,中国向联合国申请的CDM工程达632项,预计年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将达1.88亿吨。全国范围内,共设置26处省级CDM技术服务中心,近一万人参与研修,国内CDM活动的开发和能力建设正在稳步进行中。在全国批准的2174项(截至2009年6月)工程中,位列前三的是云南、四川、内蒙古三省,它们普遍拥有丰富的水利、风力资源,但经济发展相对落后。

 3.7低碳都市工程

2008年1月,上海市和河北省保定市被选为第1次“低碳都市发展工程”示范城市。它们以实现低碳都市为目标,在WWF的援助下,在建筑节能、可再生能源、节能产品的生产和利用等领域,探寻低碳发展解决方案,总结出可行性模式向全国推广。同时在北京还进行有利低碳发展的政策研究、工程的概括和普及等。

 4. 中国城市低碳化发展

中国现在正参照日美欧等国,积极开展有关选择“低碳发展”方向的讨论。如何通过节能减排、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化石燃料低碳化、可再生能源开发、调整碳・环境税、支援技术开发、国际节能合作等措施构建低碳社会成为瞩目的焦点。

中国作为新兴国家,在关注环境问题的同时必须致力于本国经济发展。为了形成“低碳型发展”模式,必须在发展中走低碳化的道路。不仅仅是产业,在市民生活中也应加强宣传教育,重点是将伴随经济发展所形成的大规模的消费浪费型生活模式尽快转变到低碳型发展方向上。出台经济政策控制不断增长的汽车数量,整治交通体系提倡使用公共交通工具,优先普及推广节能家电・节能建筑・节能产品等,以上政策措施必须坚持贯彻下去。

 5. 总结

   围绕气候变化问题,中国作为新兴国家的代表,同时也是温室气体排放的世界头号大国,因而中国的一举一动往往备受各界关注。此次COP15召开之际首次提出削减目标,是否意味着新兴国家向发达国家所提出的新框架接近了呢?这一问题引起了多方关注。

  中国以实现低碳社会为目标,继续推进节能、新能源、植树造林等各种措施,并且也取得了相应成果,完成了具体的预期值目标。然而问题是,我们虽然看到了节能和新能源技术所带来的眼前效果,但很多时候我们忽略了它给整个人类生活周期带来的环境效果。从而导致在对地球、对地区环境的改善,对实现低碳型社会的实际效果方面往往没有一个专业的分析,最终如同泡沫般不断膨胀后破裂。现在的重要问题是,全世界必须统一认识,着眼于当前,停止对新能源和节能的盲目跟风,需要不断地验证。

参考文献

《中国气候变化对策和行动—2009年度报告》,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2009年11月

《2050中国能源和碳排放报告》,2050中国能源・碳排放研究课题小组,科学出版社,2009年7月

《中国气候变化对策和行动白皮书》,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2008年10月

《原子能发电中长期发展计划》,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2007年10月

《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计划》,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2007年8月 

大野木升司

简历:

日中环境合作支援中心有限公司 董事长

1972年生。1995年京都大学工学部卫生工程学科毕业。1998年京都大学大学院能源科学研究科硕士课程毕业,同年来中国留学。2002年,北京大学环境学院硕士课程毕业。曾任天津日中研究生院专职讲师,国土环境(股份公司)北京事务所技术涉外主任,海外环境合作中心客座研究员,2005年成立日中环境合作支援中心(有限公司),任董事长。2008年开始任樱美林大学・东北亚综合研究所客座研究员以及科学技术振兴机构・中国综合研究中心社会科学系车辆转向委员会委员,兼任国立奈良先端技术大学院大学产学合作顾问。其后任立命馆永久学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员、中国环境产业协会循环经济委员会咨询委员,兼任中国能源研究会《中外能源》杂志编辑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