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观日本

《从中国四川省九寨沟县地震看中日防震抗震优劣异同》(下)

2017年08月16日 抗灾防灾

接上文《从中国四川省九寨沟县地震看中日防震抗震优劣异同》(上)。上篇文章中介绍了日本在强化建筑质量、增强防范意识和发动民间有生力量方面的经验。接下来我们将对日本在加强预警警报、开辟避难所及建立健全地震保险制度方面的经验进行介绍。

四是加强预警预报,掌握防震救援的主动权。

从1960年代起,日本先后实施了8个地震预报5年计划。近年来,日本耗资数千万美元,建立了地震早期预警系统,该系统旨在侦测地震最初迹象,并赶在地震爆发前向震中附近城市发出警报,帮助人们获得数秒钟的逃生时间。2011年3月东日本大地震时,数百万日本人提前约1分钟得知了地震的消息,3分钟后预警海啸(根据所在地点不同,提前得知地震到来的时间也不同),一些订阅了特殊预报服务的人通过手机和电子邮件也收到了警报。根据2010年数据,日本已建立了1000余个带有高灵敏度地震仪的观测点,高密度覆盖全国,实现了实时数据交换。日本负责监控地震的主要机构———国家气象厅负责24小时监测地震,并根据有关法律要求,在地震发生后第一时间将信息传递到各处。日本在大多数居民家安装了地震预警灯,能及时发出预警。虽然仅能争取数秒时间,但预警系统对降低地震的危害具有重要意义。有了这宝贵的几秒时间,可以让高速运行的列车提前减速,让正在运行的电梯快速停靠就近的楼层并开门,或者让人们及时关掉煤气避免火灾。

8月2日茨城县发生地震时东京都板桥区的手机上接收到的防灾速报

8月2日茨城县发生地震时东京都板桥区的手机上接收到的防灾速报

1995年阪神大地震后,日本政府开始不定期发布基于科研成果的地震预测报告。预测报告的发布机构是政府下设的地震最高决策机构——中央防灾会议,该机构的主席由日本首相亲自担任。中央防灾会议根据地震专家最新研究成果撰写预测报告,一般会绘制出7级地震发生后可能造成的具体死伤受灾情况,标明可能发生的海啸或最先淹没的地区,以及火灾最容易发生的地方。学习和借鉴日本的做法,我国可整合完善地震观察网络,在地震高发区的居民家中和公共场合装备现代地震预警设备,尽量做到准确预报,及时发布预警信息。地震预报是一个世界性难题,无法做到提前准确预报,欧美等发达国家干脆不进行预警预报,而是把工作重点放在防护、自救和灾后重建上。加强预警预报既有好处也有坏处,好处是如果预报准确,可以减少灾害;坏处是,如果预报不准确容易造成社会不必要的混乱,甚至让政府失信于民。这些年日本始终坚持严格的地震预警预报制度,像日本这样地震高发地带,“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 ”,持有这种心理是可以接受的,也是合理的。

九寨沟发生地震时,我正住在成都市人民南路林荫街四川省地震局的楼上,我们没有收到任何将要地震的消息,只到地震发生后,我们从网络新闻上才知道,这说明地震预警预报到底有多难!但即使是再难,我们也应向日本学习,始终坚持地震的预警预报,加强硬件建设,完善预警预报系统,努力争取哪怕只是提前一秒的时间,也是值得的。因为每一次地震给人类造成的极大伤害,是无法用建设预警预报系统的开销来比对的。

五是广泛开辟避难场所,为灾民提供安身之地。

日本建有大量功能完备的避难场所。公园、广场和指定的空地等是野外露天避难场所。体育馆、幼儿园、文化中心、小学和中学等也是避难场所。日本还明文规定:学校和体育馆是法定的避难场所。避难所并非随意划定一个地方,而是日本政府联合红十字会一起运营、管理的,储备有大量防灾物资。一般来说,避难场所备有的物资包括:饮用水、防灾食品、临时厕所、固体燃料、供水水筒、毛毯、防水塑料布、铁锹、医疗急救品等。避难所门口一般有一块铭牌,用日、英两国文字写明了用途和联系电话(有的地方还有中、韩等国文字)。有些避难所能在灾难时容纳附近几千居民。 避难所在1995年阪神大震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其中公立中小学在震后几个月里为几十万灾民提供了安身之地。

东京都板桥区内的避难所看板

东京都板桥区内的避难所看板

防灾物品

防灾物品

我国很少有像日本这样功能齐备的避难所,由于我国幅员辽阔,不可能一时在全国都修建,但可以在大城市和地震多发地区修建一些避难所。现代化的、功能齐备的避难所,应具有应急避难指挥中心、应急供水、应急消防措施、应急避难疏散区、独立供电系统、应急直升机停机坪等避难功能。据我所知,目前在我国即使有大的公共聚集场地能够临时提供避难,但必备的配套设施,如水、电、空调、粮食等几乎为零。我生活的广州也不知避难场所在哪,更遑论九寨沟那个深山老林。不过现在亡羊补牢还来得及。

六是建立健全地震保险制度,转移分散地震灾害风险。

日本政府于1934年起草了《地震保险制度纲要》,并最终于1964年通过《地震保险法》,标志着日本确立了地震保险制度。日本巨大的地震保险责任主要由商业保险公司、日本地震再保险公司和日本政府三者来分担。日本地震保险制度明确规定了保险公司和政府各自承担的赔付比例。地震保险制度是日本政府利用社会保险体系来进行地震灾后重建的策略之一。

在日本,地震受灾民众可以不同程度地从政府获得一定数额的生活补助,但住宅的重建并没有纳入国家或地区的灾后重建规划中,私有住宅的修复和重建完全要依靠民众自身的力量。所以,地震保险制度在地震灾害的重建中发挥着很大作用。

目前,我国应对地震灾害风险主要是依靠灾后融资机制,即依靠灾后国家财政的支持以及国际援助。然而,家庭和政府的灾害风险并未有效分散和转移,地震灾害发生后,普通家庭主要依靠政府和社会的救助来恢复,政府财政压力较大。特别是绝大多数保险公司明文规定“天灾人祸”包括地震都不在赔保范围内,明显有“霸王条款”意思。民众最需要他们的时候,保险公司却选择了回避,这是很不应该的,所以要立法进行严格规范。

日本在防震救灾和灾后重建等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这里只列举了部分做法,还有许多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地方。言一万不及其一,我们只有认真总结经验,完善机制,强化队伍,打牢基础,加强训练,并以科学的态度积极应对,我们也能和日本人一样做得很好。

文/杨保志 图/客观日本编辑部